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5年5月21日,北京正是春游好时光. 尽管山路陡峭,一位中等身材年过六旬的长者步履矫健,不时和周围同事攀谈.一些游客认出了他,热情地向他打招呼,有的年轻游客还和他探讨起中国的外交政策.他是谁?他就是充满睿智、气度与激情的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他正作为"运动员"参加外交部举办的本系统第4届登山比赛.  相似文献   
2.
吴志菲 《职业技术》2007,(15):22-28
姚明,NBA超级巨星,国际著名篮球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世界第八大奇迹”。1980年9月出生,1989年进上海市业余体校,1994年进上海市青年男子篮球队.1997年进中国国家青年篮球队、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1998年进入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1999年入选中国篮球南方明星队,2000年2月入选亚洲全明星队,2002年赴NBA打球,同年入选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最佳阵容,2003年、2004年入选NBA全明星阵容,2005年被评全国劳模。曾获亚洲青年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1998—1999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最有进步球员奖、1999—2000赛季全国男篮甲A联赛篮板、扣篮、盖帽3个单项奖、中国城市运动会男子篮球冠军、ESPN全球最有潜力运动员奖、亚运会男子篮球银牌、中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亚洲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并系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王大珩院士有个学生,1982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王大珩一眼就发现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了。这篇文章的整个观点,是王院士在英国时就想解决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做,也没有得到证实。他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成功地做了这个实验,并据此写出了这篇很好的论文。因此,这篇论文的署名理应是王大珩在前,学生名字在后。然而,王院士却毫不犹豫地把名字的顺序改过来。但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实验工作,证实了导师的观点,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导师前面,他总觉得不应该,就又把名…  相似文献   
4.
吴志菲 《留学生》2014,(3):26-29
从煤制油,到火箭推进剂,再到化学激光研究…张存浩的科研征程一次次换挡、转向,依旧成就斐然。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有人问及“您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时,张存浩坦然地说:“没有秘诀,就是尤其要重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6.
谁先喊出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往往是人们表达感情心绪的特殊语句。即兴呼喊"毛主席万岁"也是这样。现在已经很难确证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最先喊出来的。1939年7月20日下午,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领导全体出  相似文献   
7.
吴志菲 《今日科苑》2010,(1):159-168
丁肇中档案盘点: 丁肇中,祖籍中国山东,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56年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吴志菲 《金秋科苑》2010,(1):159-168
丁肇中档案盘点: 丁肇中,祖籍中国山东,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1956年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以快乐的心情学习,自然学得快、记得牢,也就不害怕考试啦。10岁的北京女孩王一妍去年挑战琼州海峡,被海蜇蜇伤了;今年毫不气馁,重新来过,终于成为横渡海峡年龄最小的选手。那么大的风浪,那么漫长的征途,可是小一妍说:“我喜欢。”(《斩波劈浪渡海峡》)多棒呀!你能以她这种精神面对考试吗?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在上海举行。此次大会虽然是在中国土地上举行,而且与会学者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但无论论文汇编、会议网站,还是演讲、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一律使用英文而不见中文踪迹。有部分海外华裔学者要求采用中英文双语,也被组织者以使用英文为国际惯例为由遭到拒绝。但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却没有理会组织者的“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这次会议上惟一的反“潮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