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普通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定位在理念上实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因此,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德育工作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化德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对高中课程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是在几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在第一部分的培养目标中定位了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质意义上的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那么什么是共同基础、不同基础以及二之间的关系呢?将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在第一部分的培养目标中定位了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质意义上的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那么什么是共同基础、不黑龙江教育2004.7、8基础。那么什么是共同基础、不同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将逐一论述。一、共同基础我们看待和实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的形成,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想道…  相似文献   

7.
郭健莺 《考试周刊》2009,(16):213-21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教育部批准,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成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第一批实验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定位了普通高中语文教育,认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将培养学科核心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2003年3月31日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将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纵观国家颁布试行的高中课程方案,可以看到: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为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的突破,即:重建高中课程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学生自主选课的相关制度、建立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观点。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高中阶段不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人格、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课改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广角     
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述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以下简称《方案》)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方案》指出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并对有些培养目标作了特别强调。二、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有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方案》规定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并通…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对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推进教育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2017)》)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什么启示呢?“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数学课程承担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有梦想,作为一名高中校长,我的梦想是让高中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追逐梦想的地方,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开启自己的梦想之路,从此朝着自己的目标快乐地成长。一、高中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高中毕业时,学生将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就此而言,高中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对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同其他学科一样,其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真正实现从精英数学向大众数学的转变,真正落实“人本化”的数学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塑造个性、实施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任务。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它为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