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记者的名字往往是同他的成名这作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名作品的名记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是吗?人们谈起斯诺,就想起《西行漫记》;淡起范长江,就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谈起魏巍,就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谈起穆青,就想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记者要立志成才,就得尽力探求自己的成名之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出精品。自八十年代以来,新闻界评选优秀作品的活动普遍开展,更加鼓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的笔下记述的当然是新闻,也都是事实。然而,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历史。许多新闻事实,时过境迁,失去了新闻的价值,而保存了历史的价值,从而获得了永生。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等新闻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闪耀出它们那历史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新闻史上,从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到成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阎吾的做后凉山》到吕岩松的《我亲历巾国使馆被炸入这一篇篇一件件闻名于世的新闻力作名篇,都是他们深入危险腹地,凭着“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脸烂得使熟人也不相识了”的顽强作风所凝聚而成的。因此,没有顽强的作风是出不了好新闻的。好新闻来自于记者的顽强作风修养。通常说来,记者的作风修养包括思想作风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记者的思想作风修养,就是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李玮 《编辑之友》2011,(6):95-97
从现有的教科书和我们主观的教学思维来谈新闻经典,可以说是已经有太多的"经典":斯诺《西行漫记》是新闻经典,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新闻经典,史沫特莱《震撼世界的十天》是新闻经典,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是新闻经典……但是当我们试图站在"建学"的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别具一格的一种新闻报道现象,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为蓝本,探讨范长江、斯诺、福尔曼等中外名记在采写"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方面,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一、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意识;二、独立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品格;三、不畏艰险、严谨细致的采访作风。这些精神,庶几可为探讨当代媒介转型中之传播规范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4,(1):61-61
《西行漫记》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译作此名?胡愈之曾经作过解释。他说:“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听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一书名,一般人看了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胡愈之同志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载人民出版社的《译讯》197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好建议。媒体应为记者实践“三贴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总结记者成才之路得出的经验之谈。范长江、斯诺等中外优秀记者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深入实际中,选准了一个时代的新闻资源富矿区,又不畏艰难深入到那里去,勇于克服采访中的重重困难,再能得到媒体等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发挥内因和外因两个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那样的经典新闻作品。上述建议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10.
笔者是个半路出家的记者,当年决定人记者这一行,是因为受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就是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由此,笔者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新闻的生命力来自基层,要成为范长江那样的记者并不难。  相似文献   

11.
(一)强调踏青采访。风貌通讯采写的关键,在于勤跑、踏青。习惯坐办公室,凭死材料是写不出风貌通讯的,而应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离开了踏青采访,离开了现场访问,离开了记者的耳闻目睹,风貌通讯是写不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风貌通讯是作者用脚板跑出来的。当年瞿秋白如果不跑到苏联去,就写不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斯诺不跑到中国来,不闯进延安去,也写不出《西行漫记》;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去采访,《中国的西北角》也同样不可能问世。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谁不愿成为名记者?而名记者,主要是因为他采写了大量好新闻,逐渐得到了人民的认可。范长江如果不是写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若不是写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的人民和后来者决不会把“名记者”和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所以,  相似文献   

13.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4.
李欢 《新闻世界》2011,(4):108-109
范长江是历史贡献给那个时代的为数不多的最优秀的记者之一。他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的西北旅行通讯则是初期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新闻舞台上卓越地位的重要基石。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分析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评价范长江的时候,既要顾及现在的价值体系,也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样,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应该把立足点放在他是如何由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记者.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结合范长江整个新闻作品,对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范长江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定位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18.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范长江因其对中国西北角的采访,获得了“范长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西北角进行考察的记者”和“范长江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第一”的称号。这两个“第一”,虽然都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但是,加得好!加得切实!  相似文献   

20.
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