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晚明性灵文学思想能够重新浮出历史地表是得益于周作人的发现与倡导。在思想自身与个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循着现代新散文与明末性灵小品具有近似性这一可靠依据,经过漫长的文学阅读与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周作人提出明末的性灵文学运动和现代的新文学运动在文学主张与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文学回归"言志"的性质。由此而来,周作人从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中解读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反礼教反压抑反载道的文化反抗动机,以及契合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讲个性、求真实和重趣味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
晚明谐谑文学不论是作为一种文学品种,还是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文学创作上的倾向,都是与“性灵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表征。性灵小品在明代中后期盛行,“性灵文学”从萌芽到壮大的过程,是与明代中叶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商人——市民阶层的出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抬头紧密相关的。它标志着晚明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的叛逆。这种文学观念上的变化一定也引发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3.
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他前期的诗文理论是其全部诗文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反对摹拟,主张通变,一是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性灵说首先是一种生命学说、心性学说,而当其由生命的向度向文学投射或渗入,方能转化为一种文学批评言语.晚明性灵说分潜蕴期、发展成熟期及余声期三阶段,主要是在与情感说的交叉穿行中显示其历史轨迹的,其内涵随几经变迁,但均突破了正统性理观视域,承载了对自由精神的允诺,因而成为晚明最具创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三袁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派,开启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的看法都将性灵论归功于袁宏道。实际上,袁宏道性灵论的提出,袁宗道功不可没,其文学革新思想是性灵论的先声。作为三袁之长,袁宗道精通佛教,运用禅宗的心性论,在思想上打破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限制,文学上追求革新,要求摆脱束缚,反对雷同,反对摹拟,恢复个性,写出各具特色的直抒胸臆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袁宏道是公安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独抒性灵"主张风行一时,引领了晚明性灵文学的勃兴。从其相关诗作中"狎"字的使用,可以看出:不论是"狎"的生活态度,还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文主张,袁宏道的人生趣向始终是指向人生本身的,都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在他看来,获得人生应有之"趣",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由于它承载着晚明性灵文人的文学革新思想和多姿多态的文人情怀,所以有了超越文体的特征和内涵。复杂多样的文人情怀寓于小品文中,真实而形象,独特而有趣,不仅增添了小品文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晚明士子文人的人格形象。探究晚明士子文人情怀产生的原因,追寻晚明士子文人情怀对推动文学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和拉动经济增长诸方面影响,对于鉴赏晚明小品文思想艺术成就,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慎言是晚明上党地区的一位文人学子,他一生正直敢言,几经磨难,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文章对其诗作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对诗的认识、抒发性灵、揭露现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岭南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具有界标性的朝代。在政治建制上,体现为广东成为十三行省之一;在人文领域,体现为广东人文的全面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岭南意识。这种意识源于明代广东才俊敏于“岭南山川之气独钟于物不钟于人”之说与明代广东人文之高涨。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广东作家,以“岭南意识之发酵源”、“丘濬之岭南意识”、“岭南意识之承传”为片断,勾勒了岭南意识之成因及传承,并指出岭南意识的勃发为近代广东人文的强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只将“性灵说”的焦点放在钟嵘身上不同,认为“性灵说”在一整个南朝已 具规模并渐成思潮。  相似文献   

15.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出降满清,做了"贰臣",过后他又不能自安,晚年为抗清复明活动极力奔走。钱谦益曾为"贰臣"的复杂心态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大型组诗《后秋兴》诗中时时流露出愧疚颓靡之意。文章对钱谦益的"贰臣"心魔和《后秋兴》诗文本进行解读,对《后秋兴》大型组诗的创作中"贰臣"心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两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然"两拍"的明·尚友堂原刊足本在国内长期湮没无闻,《初刻拍案惊奇》的各种清刊本又残缺不全,《二刻拍案惊奇》甚至没有清刊本,因此对"两拍"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两拍"的明刊本才由访书、访学于日本的学者发现、引回.文章考述了"两拍"的各种版本,并重点介绍了其明刊本及从邻邦日本引回后的影印本和经学者整理、校注的重要的铅印本.  相似文献   

18.
李渔是清初最好的拟话本作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拟话本大家冯梦龙和凌蒙初二人开拓的拟话本创作的优秀传统。表现在:李渔的《无声戏》模仿“三言”的体例,集中每两回小说从篇名、内容到结构均两两对应;从李渔笔下的人物、情节、主题往往可以找到“三言二拍”的影子,在小说理论上,他吸纳和融合冯、凌二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王士性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并且举例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天游是在神游基础上培养出的情景交融、天地化育、作逍遥游的游境奇观。“神游”又称为“梦游”,就是在梦中游历日夜思念的景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景象。人游,是指一种领悟到隐藏在景物形式背后美的内容、未形成旅游意境的旅游境界。另外,王士性还提倡广游,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