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于地球海陆的变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0年左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在魏格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或称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所组成,而这些板块则是由地壳和最上部的地幔所构成的,厚约70~125千米,称为岩石圈。在坚实的岩石圈之下,是一层具有塑性、厚约250千米的地幔——软流圈,这些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并且各自消长,使得地球表面变成一幅板块大拼图。板块运动学说被科学界所接受,一种重要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地磁…  相似文献   

2.
周杰 《科学与管理》2002,22(5):26-28
<正> 一、明确地方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准确定位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大专院校、中科院研究院所、地方研究院所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定位。就我们理解而言,地方研究院所要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个面向,处理好三种关系。 1、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克强 《科学学研究》2000,18(4):106-108
《门捷列夫学与中国科技创新丛书》提出了“科学主流规律”和“主流网渠论”等新构想。“科学主流规律”其要点是重大自然科学学说都分为“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次 ,其理论一旦成熟 ,孕育在其中的方法论内核就会脱离母体 ,跨学科移植 ,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知识生长点的产生 ,运用此规律 ,作者预测了门捷列夫学说的未来主流 :从理论层次发展上升到方法论层次的跨学科拓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高风险的21世纪,人类必须建构一种新的文化学说,以作为应对策略。这种新文化策略必须接受“大现实”的制约,有消弭危机的能力,必须是平衡策略,并以人及人生价值为立足点。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大孔子学说,完全符合上述基本标准,是一种最稳健、最理性的文化策略。大孔子学说的理论架构包括两大部分:取材于孔子思想的单生主义、人本主义、中庸主义、关系主义、责任主义、经世主义,构成大孔子学说的核心部分;取材于其他文化体系的平衡的智性策略、制度及法治、灵修技术等,构成大孔子学说的外围部分  相似文献   

5.
<光学>是牛顿在光学研究上的重要著作.通过光学,牛顿阐述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和拐折等现象,揭示了日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对光的颜色理论的研究更是引起了科学历史上关于微粒学说和波动学说的大争论.笔者试图对微粒学说进行研究,来了解牛顿的光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重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是一种创新机制,这要求交易制度的构建需要满足创新机制的三项特征。以产权市场为基础,提出了产权和约交易制度、成果证券化交易制度和孵化器转移制度等重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并具体构建了三项交易制度的模式,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藩篱薄疏,哮喘频发,对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衰一是,祖国医学在小儿哮喘临床的成功运用并非鲜见。古往今来,有关论述屡见案端,经参阅古今文献,对其证治渊源进行系统阐述和辨析,阐述体质学说、夙根学说到五脏相关学说的发展进程。本篇主要论述哮证的体质学说和五脏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8.
张园 《百科知识》2011,(3):26-27
60年代,台湾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时,突发奇想,把五行中的五色和地球上的人种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五行学说是一种科学,那么,世界上就应该有蓝种(色)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元极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人体科学特色及人文科学智慧。其自然科学属性体现在它研究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即为三元学说、三极学说和无有学说。其人体科学特色体现在,把人作为性与命相合的有机整体,揭示了人的生命起源,疾病产生及其防治的规律,即为性命学说。其人文科学智慧体现在,认为人,自然界和社会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彼此要和谐运化才能共存,即为和论,量论,天为论,道德论等。  相似文献   

11.
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从理论走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理论走向政策"是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趋势。本文以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为案例,分析该研究如何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研究对我国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复杂系统,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政策解决系统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本文首先给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定义,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的内涵;其次,在讨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性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两方面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需求;最后,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This review article covers some of the founding literature that helps develop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concept. Subsequently, several versions of NIS, including system-functional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narro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nd market-based approaches. Finally, the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system-functional and other narrow approaches are limited in application to the developing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s). Thus, it makes a case for more inclus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pproaches and explains how they might be more relevant in investigating the NIS of an LMIC. Such approaches suggest LMICs be strategic in building their innovation base and plead for strong local conditions (capacities) to produce knowledge as well as capture and improvise on incoming knowledge from abroad. The research is important as i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nalyzing and capturing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LMICs, which are prime candidates fo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政策框架,对1997—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合适的位置,这在组织结构、立法、金融资源、商业创新支持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国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受到注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国家创新体系狭义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追赶使命导向"的技术政策目标导向,共同解释了国家的创新政策供给更偏向支持大型企业,倾向让中小企业面对市场规则,即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游离在国家创新体系之外的这种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本身概念的发展和中国技术政策目标的不断调整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NIS)作为分析国家层面技术创新的框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以及政府政策和国际环境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转变的影响。分析发现,影响“创新供给”的因素和影响“创新需求”的因素,都会作用于一国创新系统的变化,最终是一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创新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using Thailand as a case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less successful in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In contrast to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ailand’s NIS does not link to its economic struc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s Thailand moves from agricultural to an increasingly industrial economy, its NIS remains weak and fragmente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two affected Thailand’s competitiveness and par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recent economic crisis. Studies of NIS in countries like Thailand should focus o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ong-running perpetuation of weak and fragmented NIS.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研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通过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分析,探讨我国高校科研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军民融合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来自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战略需求。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棱心在于必须不断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棱心竞争力,根本途径则在于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引入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从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一直不够充分.系统性也有待加强。扼要介绍了《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定的主题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创新模式及其演进的实证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国家创新系统的有关理论及大样本统计验证的方法说明了中国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的,以“独立创新”模式为主,单独企业的创新以引进创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