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教学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引探教学”,即是笔者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引探教学的含义 “引探教学”是指由教师将历史教材的内容从不同结构、层次、角度、方法、侧面问题化,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二、引探教学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做为教学原则的核心要素和教法的主体表现形式的引导,在施教中历来发挥着特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学功能。由于它对学生的智能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并重的整体人格教育发挥着启迪、催化,疏理和诱导作用,因而博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公认和广泛应用。 做为引导,从宏观上来说,将会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始终起着导向作用。但从具体的微观上来讲,它有其各自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并在具体实施的形式特征上有着明显区别。可以认为“引”在教育教学中,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在每个新的信息输出时教师所精心“调色”的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启发提问,它是为学生的思维不断指出正确的方向。所以,教师引的方向和归宿是教育教学目标,是直接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作为引力,它起着“火车头的牵引”和“头雁的领航”作用。而导则不然,它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时,发现学生思维流向脱轨偏离和停滞不前时的微型启发、点拨、暗示等加以疏  相似文献   

3.
以“导”引“学”优化课堂教学江苏省锡山市实验小学卜相桂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师要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我们在遵循教...  相似文献   

4.
赵梅 《上海教育》2005,(5B):56-56
“双案”是由“学案”和“引案”组成。“学案”是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方案。“引案”是教师在“学案”的基础上设计的,重在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学案”。“学案”能够反映出学生自学轨迹,“引案”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语教学中,运用“双案”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学力培养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6.
一、引探创新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一)基本内涵“引探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小组研讨为主要形式,变教师的教为“引”,变学生的学为“探”,把教师的讲课过程变为创设情境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把学生被动的模仿学习过程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再发现的过程。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把“引”“探”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课堂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为…  相似文献   

7.
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引趣”教育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点深层次探索的“引深”教育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两种手段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学”,并对学生进行“引学”和“拓学”,以便让教学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现实水平”迈向“可能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学”“研学”“引学”和“拓学”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要让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引导探索法”(以下简称“引探法”)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以其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突出特点,已引起初中化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化学“引探法”的基本思路为:引发疑问,感知探究,归纳小结,巩固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一、导疑古人云“学则需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踊跃提问,学会提问的方法。1.多鼓励,多表扬。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  相似文献   

11.
教师队伍的活力在青年。即墨市二中青年教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80%以上,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数年来,二中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采用了“引、带、压”的做法。引,就是树标引路,引导教师面向教育现代化,自觉加大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自19...  相似文献   

12.
“发现法”教学刍议黄亚萍“发现法”是一种探索教学法。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课文,使其掌握课文段落层次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摸索规律的能力。近几年来,我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堂上引导...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与合作。”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应在“引”上下功夫,当好“中间人”。下面是《认识乘法》一节课中两则“引”例,以飨读。  相似文献   

14.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健 《职教论坛》2002,(18):44-44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我把他们归结为“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两种倾向。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学生,为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负责,构建“生本”教育模式。为什么呢?“师本”教育模式往往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从方便教师操作出发,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情趣性,常常以分析和训练为主。而“生本”教育模式充分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与情感需要为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职高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一、在教学中不断激发…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激趣”,谈点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引导发现法”是由教师设计、定向引导,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分析、假设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发现规律和建立概念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创新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目标教学是一个由“领”到“放”的过程,是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目标教学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设定目标,引导学生自学,直至达成目标,并且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的教程。运用目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取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构建目标教学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一、确立目标———教师导趣,学生生疑。确立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第一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状况、认…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王校长倡导的师生“五jing”思想的过程中,我不断结合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前行,越往前走越觉得它无限广阔,有我探索不完的东、西。在我的理解中,教师“五jing”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身,从点滴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具有主体性;而学生“五jing”是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或目标,学生要达到“五jing”,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教育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如何发挥“主导与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突出“引”和“放”.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路让学生讲(“出声想”),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