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之一的马一浮,思想学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围绕“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的基本观点,在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中阐发了心性之学,并以“本体即功夫”全面发挥儒家“仁”的思想,为后人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新儒学中具有典型意义.他首先揭示了中西文化所凸显理性的不同,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文化注重生命、西方文化注重自然的观点;进而从哲学学理上对中西文化内在精神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一心开二门"的两层存有论构架下,系统论证了中国哲学在本体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西方哲学在现象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的学说;并用康德哲学会通中西哲学,通过自由无限心的辩证开显来证成超越的分解,在圆善的价值诉求下进行时代的判教.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推进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的六艺论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在马一浮看来,六艺可以统摄中外的一切学术,而统摄的关键在于六艺统摄于一心,换言之,六艺之道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本体是中外学术都不能离开的东西。既然人的根本在于与生俱来的道德本性,那六艺之道就是最高的德性了,六艺之学的目的也就在于回复自己本然的德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马一浮兴办传统书院教育,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根本作用,致力于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其六艺思想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的儒士精神与民族大义。也反映出他为实现儒家教育理想、繁荣近代四川教育、保留传统文化种子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对六艺有不同的解释,马一浮从六艺所蕴涵的三个层次:六艺之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通过从历史文本知识到义理价值原则的创造性诠释,重新阐发了六艺的内涵,并揭示出六艺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孝是马一浮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马一浮将学术归结为六艺,六艺归结为一心之孝,并且从孝出发,构建了整个孝本体从确立显现,流行化成万物再到复摄回归的体系.整个体系显示了马一浮哲学圆融无碍的特点和体用不二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其文化哲学的思想基础,运想方向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他在1920年前后形成并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起巨大反响的文化哲学,着重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和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专门发挥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人生思想上归路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在1930年以后成熟的乡村建设理论,则直接关注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他把中国现实社会与政治问题都归结为中西文化冲撞下的“文化失调”.进而强调从中国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以下专就这些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哲学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第一宗派,其理论奠基人是隋朝智顗.目前很多人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是"五时八教",本文重点考察智顗的判教思想,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并非"五时八教","五时八教"是到湛然时期才正式被确立为天台宗判教体系的,智顗的判教思想不能用"五时八教"来概括.  相似文献   

13.
徐亭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116-119
通过对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考察,认为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是以探索人的心性灵魂奥秘为目标.途径是不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通过大量具体文化元素的阐释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钱钟书优越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使他取得的相应成就非同凡响,和新儒家哲学的大师相比,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意义,对未来的文化创新将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他的哲学和他的灵魂,在小说中他褒扬了一种儒家掺和,更确切地说是内道外儒的人生哲学,通过作品主人公姚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种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是和他的人必主义哲学观相一致的,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受到中西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其小说明显的文化反思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贺麟先生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他建立了“新心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并以此为指针全面融会中西文化,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其中,他对儒家礼教作了极富创意的新阐释,对于人们在今天理解和发挥儒家的道德精神,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从本质着眼检讨儒家礼教;以历史的观点和现代的视角,揭示五伦说与三纲说的真精神和道德价值,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做出理论补充;吸收基督教的精华以充实儒家礼教.  相似文献   

17.
六艺(亦称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切实表达了六艺的旨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奠基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孔子好古敏求,有着深切的文化与历史传承意识,可以说六艺是其理论思想的来源,而他在发挥六经大义的过程中,将其提升到了"仁"的高度,为六经树立了坚实的心性本体基础。而六艺之为教,其中自有本末、先后之次第,马先生在对《论语》旨趣的阐释中,不仅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又融入了佛教之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学术之一贯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六艺(亦称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切实表达了六艺的旨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奠基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孔子好古敏求,有着深切的文化与历史传承意识,可以说六艺是其理论思想的来源,而他在发挥六经大义的过程中,将其提升到了“仁”的高度,为六经树立了坚实的心性本体基础。而六艺之为教,其中自有本末、先后之次第,马先生在对《论语》旨趣的阐释中,不仅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又融入了佛教之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学术之一贯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方东美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著作颇丰。个人认为方东美先生的哲学是以生命为特征的文化哲学,其最终的落脚点在文化的价值判断上,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提出理想的文化救世蓝图,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人将以方东美先生的思想历程为主线对此作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