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古小说钩沉》之文献出处,不难发现鲁迅在辑校《列异传》、《幽明录》、《玄中记》等三种小说时,征引了当时新发现不久的“敦煌石室所出唐写本类书残卷”,这种类书残卷,正是被伯希和掳走之后又被罗振玉抄录的《修文殿御览》。考察《敦煌类书》、《〈古小说钩沉〉手稿》、《鲁迅手稿全集》等资料,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敦煌遗书对于唐前古小说文献的保存之功,另一方面不由惊叹鲁迅在收藏和利用敦煌文献方面的兴趣与卓识。  相似文献   

2.
新闻一束     
正鲁迅罕见手稿惊艳拍场鲁迅的手书在拍卖市场可谓"一字千金",完整篇章的文稿更是罕见。在鲁迅逝世80周年暨诞辰135周年之际,一份珍贵的鲁迅文稿日前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的2016西泠秋拍巡展上亮相。这份鲁迅手书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四页二开文稿上,还有周作人题跋。《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最早、费时最长、最为重视的著作之一。全书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古小说三十六  相似文献   

3.
鲁迅《古小说钩沉》所辑唐代佛教论著《辩正论》注,涉及唐前小说《幽明录》、《宣验记》与《冥详记》的有关故事二十四条,向无专门校注。现以齐鲁书社出版的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为底本,参校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与《中华大藏经》相关条目,成此校笺。凡有异文,均出校记,参以鄙意,以按语标出。  相似文献   

4.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从一些唐宋类书及相关古籍注文辑录而成。鲁迅虽对其中的异文语料作了较为审慎稳妥的处理,但还遗留了不少的异文问题。对其中的异文进一步有效辨伪、合理取舍、妥善存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古小说钩沉》的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祝福》位居《彷徨》之首,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历来的中学语文课本都把它作为名篇列为必修必讲篇目。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感叹的那样.由于本文在艺术上过于成熟.这使得本文思想方面的深刻性(即作者所谓的“自己的命意”)反而不易被人察觉。以往人们所达到的普遍认识,像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著名结论来涵盖其思想内容.并不能使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7.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遗稿。林辰主导编校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收录了《钩沉》,由于就其中校勘、断句、标点等进行部分订正,后出转精,可谓迄今整理《钩沉》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仍有不少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就其遗存问题进一步商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使用。  相似文献   

8.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一部基本完成但未最后整理的遗稿。林辰主导编校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收录了《钩沉》,由于就其中校勘、断句、标点等进行部分订正,后出转精,可谓迄今整理《钩沉》的重要成果,但其中仍有不少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就其遗存问题进一步商补,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使用。  相似文献   

9.
杀人者有“杀人术”,这是早有所闻的。但最早研究“杀人术”的,竟是儒家孔老二,这还是最近读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才知道的。先生在书中辑录了一则孔丘谈“杀人术”的故事,原文不甚长,兹抄录于后: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少小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鲁迅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深度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容易向学生讲解清楚。一般常见的教学参考书虽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和分析,可惜大抵比较陈旧粗浅,往往基本反映了五、六十年代鲁迅小说的研究成果和水平,许多难点没有讲到或讲得不清楚。多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本逐一单篇分析鲁迅小说的新著出现,供备课时参考。现在这样的书已经出现了,这就是《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本书虽然并非为教学而写,却是一本极好的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共有六处“说不清”(不包括短工说的一处)。这向来是学生解读本文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手眼通天出神入化──《西游补》中行者的功能小议汪颛明末清初人董说著的《西游补》是一部仅十六回的中篇小说。它名为补书(补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之后),实自成体系,是一部独立的小说。这部小说因其写法的离奇怪诞,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鲁迅先生曾评论说:“...  相似文献   

13.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是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比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尉缭子》是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对它的研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徐勇同志所著的《尉缭子浅说》一书,解放军出版社已于1989年2月出版。该书主要特点有:一,作者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与银雀山汉基竹简本、《群书治要》本等反复校校勘并参考了近人的成果,补正了底本中不少衍、夺、脱、误的字句,又经过翔实的考证对原书的体例和篇目作了修正、调整,使其尽可能恢复古本原貌。二,作者汇总了司  相似文献   

16.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这一名称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现收入新版《鲁迅全集》第九卷)。该书的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贡》中,把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孳海花》等作品列入“谴责小说”一类。这类小说产生于清末戊成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这就是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此书不愧为我国古代“志人小说”典范之作。鲁迅对此书评价很高,作过重点介绍,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又说:“《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事实确  相似文献   

18.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19.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虽然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技谈》引《搏沙录》的论赞:“《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  相似文献   

20.
柳青 《学周刊C版》2011,(7):200-201
《老残游记》问世不久,就广受好评,与《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一起被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学课本里也把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宗,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白妞说书”一段选录出来,作为描摹音乐的经典篇章学习。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认为其写景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十分优美。胡适先生也曾在《序》中通过罗振玉先生写的《刘铁云传》入手,对《老残游记》中展示作者思想和文字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述,认为“这部小说是作者发表他对于身世、家国、种教的见解的书”。本文拟借鉴前人见解,从思想和文学技巧两个方面,简要梳理这部小说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