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2.关心他人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  相似文献   

2.
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对父母来说是很件难为情的事。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当众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孩子此时的心情与隋感需要。于是,父母便会对孩子的行为很快地加以压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分析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曾拟定了十四个有关问题,对大班幼儿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其中最突出的具普遍性的问题是:孩子最渴望父母同自己一道玩;最讨厌父母吵架。这是为什么呢?渴望和父母同玩的愿望,从主观上说,是幼儿希望父母把自己看作一个平等的人,在感情上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关心。从客观  相似文献   

4.
一、关心学生,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教师不仅仅要做到这样三点,更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班级的孩子80%是住宿生,他们离开父母独自在校学习生活,所以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无论工作多么忙,只要孩子们需要我的帮助,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孩子身边,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排忧解难。首先,特别关心生病的孩子。如果孩子们生病了,我一定第一时间安排他们去医务室,或者通知家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能及时沟通亲子感情,使孩子深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引导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交流能带来的益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幼儿无需交流持这种意见的家长认为幼儿是不需要交流的。其理由一是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与之交流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王瑶 《宁夏教育》2014,(3):78-78
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做父母的首先就要接纳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爱在每一天     
爱自己、爱父母、爱伙伴、爱学习、爱生活,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让孩子——要在孩子心中播入爱的种子,这是每位父母都希望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呵护、支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最重要的是将爱的音符融入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孩子从本身做起,爱自己、爱父母……1.爱自己。孩子怎样“爱自己”,需要父母关心吗?如果父母过早地、苛刻地要求孩子“让梨”,却没有细心指导“把关心留给自己”,孩子甚至会误认为“爱自己”是不光彩的、自私的。其实,爱自己是人的天性与真本,也是爱他人、爱人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之一。父母…  相似文献   

8.
赏识教育对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可是真正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的受挫力,却需要父母不断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好比是植物需要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如果仅凭着本能来爱孩子,父母很容易走入各种爱的误区,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在我们的周围,在爱的名义下,每天都在发生着太多爱不得法的失败案例。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真正的“爱”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真正的爱,其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首先要从学习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才能在爱的氛圈中培养起孩子独立健全的精神生命。本期“特别关注”编发牛琳同志的文章《做合格父母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柯云路 《教育》2007,(11S):52-53
善于关心是一种行为智慧 既然“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呢? 也许孩子的年龄尚小,但不管有多大,父母从现在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改变观念。要把孩子习惯了的、周边世界都关心自己的氛围有所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凸现的是控制哲学,导致关心缺场。改革这种局面如果只是在课程、方法、途径上小打小闹,则无济于事。真正的改革,必须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入手,从控制转向关心学生的需要。关心是一种感知孩子需要的能力。以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放弃一切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的控制理念,转向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满足孩子的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学校工作中发现,更多的家长只是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成长需要。我校心理辅导室知心姐姐对小学六年级305名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共收回信件226封。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不理想,而父母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心、交流,甚至没有沟通,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孩子心理压力大;孩子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学习成为孩子的唯一任务,而父母也只是关注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剥夺孩子的个人爱好,造成孩…  相似文献   

13.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早上学、早成才,到处托人找关系,甚至更改户口本上的年龄,以达到孩子提早上学的目的;另有些父母,则担心孩子小,担负不了繁重的功课,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一点再上学。孩子究竟多大年龄上学好,不但是每一位父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国当前已经有些大城市实行6岁入学制,而全国还有更多的地方沿用7岁入学制。  相似文献   

14.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要让孩子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充满自信,了解真正的需要、规定明确的界限、提供挑战的机会三者缺一不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三大原则。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能够慢慢地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了解真正的需要--亲子关系的基石 从出生起,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开始认识周围的环境,学习表  相似文献   

15.
蒋尼 《新疆教育》2013,(15):16-16
主题辨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停地奔波忙碌着。他们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父母无私地付出后,孩子们却不能真正理锯父母的爱,不懂得如何去关心、疼爱自己的父母。针对这个现象,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父母都深爱着他们的孩子,父母都会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关心、热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是不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都能接受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教育双方的互动,需要教育者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父母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过于密切的关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孩子更顺利的成长还是事与愿违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心理学家訾非老师。父母对孩子紧盯的做法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难以成为他们自己。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关注、期待和控制之下,只知道别人期望他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孩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4,(7C):10-11
爸爸:您好!希望您能像朋友一样,听我讲完这些话。我知道,每个父母都关心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所以,每个父母都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学校,就意味着孩子开始了正式的学习生涯,学习话题当然备受父母关心。聚焦父母关心的话题的同时,我们也请学科老师进行了学科介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渡过学习难关,但是让孩子最终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恐怕是我们解读所有话题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孩子的天赋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最初环境。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往往是超常孩子天赋最初的发现者。在北京陶然幼儿园(全国第一所招收超常儿童的幼儿园),发现孩子超常能力的往往都是父母自己。下面是根据国外超常婴幼儿研究,结合我国婴幼儿阶段超常儿童的表现特点编制成的行为核查表,供家长识别超常幼儿时参考。当然不可能要求孩子各条都具备,只要其中一部分特别突出,就有可能是超常幼儿。父母可对孩子进一步观察,并在适当时间通过正规的机构来鉴别,以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超常。婴儿时期(1岁前)1郾坐立、翻身和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