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体操教材中,“滚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其它技巧项目的基础,“滚动”技能直接影响学习前、后滚翻的质量。而前、后滚翻教材既是小学生特别喜爱,又是锻炼价值极高的教材内容。研究表明,开展前、后滚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滚翻技能,锻炼内耳前庭器的功能,提高人体平衡的能力,而且是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选择这类“趣味性和技能性都强”的教材内容,“我们要深入研究其教学规律(学理),认真教好这些教材,充分发挥这些教材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教好这类教材,我们对传统的前…  相似文献   

2.
滚动是小学低年级技巧项目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学习前、后滚翻的基础。滚动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当身体失去平衡时起着缓冲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技巧学习阶段,可提高学生控制身体重心移动的能力和身体的柔韧、灵敏和协调等素质,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互相合作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滚动的学练过程中实现“乐学、爱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直腿后滚翻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技巧项目之一,它是在后滚翻的基础上将腿伸直完成滚翻动作的,其动作重点是直腿后倒与滚翻成屈体立撑的衔接。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容易受后滚翻动作的影响,造成“屈腿”和“摔臀”现象,甚至出现胆怯的心理,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直腿后滚翻的教材特  相似文献   

4.
“后滚翻”是大、中、小学体操教材中最基本的动作。它不仅是向后滚翻类和向后翻腾类动作的基础,又是一些成套自由体操的连接动作之一。练习后滚翻既能提高人体的前庭分析器官机能(即对时间、空间感觉),又能培养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个动作时,经常出现以下错误: 1.向后滚动时仰头不圆滑,身体各部分未能依次着垫,形成齿轮滚动,不易翻转。 2.后倒移重心慢,臀部后坐远离脚跟。 3.身体松驰,抱腿无力,翻转撑手不及时,肘外张,手撑垫时向上伸腿,完不成动作。 4.两手推撑用力不均匀,造成身体歪  相似文献   

5.
“后滚翻”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空间感和灵活性。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后滚翻”内容应该在4—6节课内完成。后滚翻教学的重点是后倒团身紧,难点是肩上推手及时有力。  相似文献   

6.
直腿后滚翻是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技巧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直腿后滚翻的教学重点是“直腿举腿翻臀”,教学难点是“推手及时有力”。为了能更好地解决直腿后滚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对直腿后滚翻的教法进行了探究和创新,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我们对高中生进行直腿后滚翻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一、求新求异,静心"琢磨"设计1.分析教材学情水平四8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滚动和前、后滚翻等动作,具备了一些滚动和滚翻的能力与素质。但是,怎么样去运用这些技能是本节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实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所以,以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为切入点,即考虑当学生在生活中摔跤或跌倒时,会通过人体顺势的快速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水平二(三年级)后滚翻教学设计以游戏、比赛、展示等形式贯穿整节课堂。教师在创设的“生活化”游戏情境中巧妙融入后滚翻基本动作,让学生“乐中练、练中思、思中学”,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内驱力。二、实践课教案。  相似文献   

9.
前滚翻与后滚翻的技巧动作,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发展灵敏、协调和定向能力,为今后学习器械体操打下良好的基础。技巧运动在中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可是在初中一年级技巧动作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68%的同学在滚翻中易犯如下几种错误。一、对动作的概念不清楚,开始滚翻时,不知怎样用力,滚翻不成圆。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如何解决前、后滚翻的动力问题上,我让学生原地蹲撑感觉一下靠哪个部位发力。有的同学举手说:“靠双腿同时蹬地。”这样从概念上使同学们知道了做前,后滚翻时的必要动力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正>一、技术教学起点要定位准确各类教材都有其不同特点,在每个水平段中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应该准确定位,寻找到合适的起点展开教学。对于同一类教材在不同水平段定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体操教材中滚翻类的教学,在以"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水平一、水平二等水平段(小学学段),应该以"简单的垫上前后团身滚动"作为单元教学的开始和起点,逐步过渡到多种形式的滚动(前滚翻、后滚翻和滚翻组合等练  相似文献   

11.
解志鹏 《体育教学》2009,(11):23-24
在小学滚翻教学中,小折垫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体育器材,本人在前、后滚翻教学中针对提高学生前、后滚翻技能学习效果目的,创新改进了小折垫。利用小折垫改进成“斜坡垫”的作用,促进滚翻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体育教师准备器材的难度,不用搬多个大体操垫、多个踏跳板,使教师容易教,使学生容易学,配以相应的练习分组数量的改变,使学生练习数量不减少、练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低年级后滚翻教学中,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双手动作错误是造成完成后滚翻动作质量不高,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使学生尽快学习掌握后滚翻的动作,现在我将后滚翻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双手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纠正方法作总结,并与同仁共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一、背景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善于模仿,且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前滚翻,初步掌握了团身滚动的方法。完整动作教学时,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理念,将动作教学与"挑战冲关"的游戏相结合,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增强后滚翻教学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尝试性学习,逐步领会动作要领、掌握动作及方法,营造互助、互评的合作学习氛围,提高动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 “直腿后滚翻”是在“后滚翻”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教“直腿后滚翻”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后滚翻”,再由教师示范“直腿后滚翻”;也可展示两种滚翻的动作技术挂图(见图1、图2),然后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对两种“滚翻”技术动作的理解并加以对照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相同点是:(1)  相似文献   

15.
<正>一、小学“滚动”教材简介在小学低年级基本活动中,“滚动”是锻炼价值和安全性都极高的体育教材之一,很受学生的喜爱。有效地组织滚动教学,可以改善学生头与脚、手与躯干的有序配合,发展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提高神经控制系统的灵敏性和内耳前庭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正>“后滚翻”是技巧运动的基本动作,也是儿童喜欢练习的一项动作技能。设计“后滚翻”动作技能教学有效的步骤,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其动作方法,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灵巧、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多年来本人采用四个步骤进行“后滚翻”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将其方法简介如下,仅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后滚翻成半劈腿就是把后滚翻和半劈腿两个动作连贯成一个动作的练习。它对锻炼学生身体平衡,增强腰、背、腹肌的控制能力,发展髋、膝、踝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及全身的协调性有着积极作用。在通常教学中一般是按照完成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授课,而我在教学时把顺序做了调整,调整后的顺序是:第一步,先使学生对完整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步,教学生学习结束动作;第三步,教学生开始学习做滚翻动作。按照上述教学顺序,其教学步骤如下: l.教师示范。 教师做完整的动作,让学生了解后滚翻成半劈腿的完整动作过程,使学生对完整动…  相似文献   

18.
<正>在技巧单元教材中,滚翻动作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可见滚翻动作是技巧动作的基础动作,而"后滚翻"的动作技术是整个滚翻动作中相对较难的。"后滚翻"动作对前庭分析器官的机能,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练  相似文献   

19.
学生能乐于学习和向同伴展示学会的后滚翻动作;叁本掌握动作要领,做出简单的组合动作,提高滚翻质全;发展平街、 协调能力;在练习时与同伴友好的合作。 课时目标 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体脸正确的 姿势.发展协调、平街能力。 要求做到后倒、翻替、推手劝作连贯,初 步建立完整动作意识,在活动中与同伴互相 帮助,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后例、 手括肩下。 难.点:翻 臂、推手动 作协调连 贯。 教学内容和措施 一、教学内客: 1.垫上连续做向后滚动的练习;2.背向垫子禅立,双手放在肩上.掌根向 前、掌心向上,做向后滚动、提晋、肩…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动作要领蹲撑开始,身体重心稍前移,臀部稍提起,身体后倒、低头、团身、向后滚动,当滚动至后脑着地时,两手迅速置于耳侧、并随身体向后滚动用力推撑成右腿跪撑、左腿后伸、坐右踵的半劈腿姿势,左臂前举,右臂上举(见图1)。二、教学难点后滚翻的速度不够,推撑力量不足。三、教学步骤与手段 1.蹲撑开始,快速后倒,两手置于两耳侧,团身低头向后滚动至两手撑垫后再还原成蹲撑。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向后团身滚动的速度。 2.复习后滚翻练习。 3.后滚翻成跪撑。 4.跪撑,左腿后伸成坐右踵的半劈腿姿势,左臂前举,右臂上举。 5.做右腿在前、左腿在后的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