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5种处理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后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碳和磷含量,其中碳分别增加了6.89%,8.44%,11.41%和5.41%;磷分别增加了4.59%,9.17%,7.34%和11.01%;对氮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粒级间的对比表明,全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显著增加(P0.05),C/N随粒级增大而增加,C/P、N/P随粒级的增加而减小。从不同废弃物施加条件下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来看,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均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粒级对团聚体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择福建水稻研究所吴凤综合试验站为研究样点,采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法对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和炉渣+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稻田土壤对照、炉渣、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甲烷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7 1、0.004 9、1.505 1、0.079 0、0.080 0μg/(g·d),炉渣处理比对照减少了31%,其他处理则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氧化亚氮平均产生潜力分别为0.003 5、0.001 6、0.001 1、0.002 1、0.002 9μg/(g·d),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4%、69%、40%、17%;炉渣的添加能有效抑制稻田土壤甲烷与氧化亚氮的产生;秸秆、生物炭及炉渣+生物炭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稻田氧化亚氮的产生,但并未抑制土壤甲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氮沉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形态氮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探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例,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每种氮输入类型设置对照、低、中、高4个氮输入梯度。结果表明:(1)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输入抑制表层(0~ 20 cm )土壤有机碳矿化( p <0.05),降幅为8.84%~25.63%,对中层(20~6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硝态氮输入促进下层(60~8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23.24%~32.75%,对底层土壤(80~100 cm)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铵态氮输入促进6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46.42%~109.7%。(2)有机氮输入抑制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 p < 0.05 ),降幅为11.33%~25.93%;对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作用,对其他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主要为促进作用,增幅为26.77%~231.64%。综上,硝态氮、铵态氮输入对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而有机氮输入则促进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且有机氮输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机氮( p <0.05)。因此,有机氮输入将显著削弱研究区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前10周,生物炭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生物炭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生物炭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增加,并且当生物炭用量为5%时达到显著水平。生物炭对土壤p H、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N2O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过程,施用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和N2O排放。本研究以广州近郊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情况下,分别施加3%和6%的稻壳炭(RB)、棕榈丝炭(PB),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和施入量对酸性菜地土壤氮素矿化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达到153.6 mg/kg和383.7μg/kg,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排放量(P<0.05),生物质抑制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从而抑制了土壤N2O的形成和排放,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作用不同,稻壳炭(RB)抑制作用大于棕榈丝炭(PB)。  相似文献   

6.
以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和短期围封处理,距离中心榆树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在0-20cm土层和20-50cm土层内均出现在围封样地,这证明短期围封对于有机碳含量增加具有一定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均出现在围封处理样环上。短期围封对土壤铵态氮有显著影响,围封处理后土壤铵态氮明显增加,短期围封对不同方向不同土层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一致。由此可知,短期封育可使榆树疏林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改善,使有机碳、速效磷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大量回归,使得草原有向高质量土壤性质良好演变的趋势,但由于封育年限过短导致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增加只在表层,深层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对照样地(CK)和施加2Mg/hm2(Fe I)、4Mg/hm2(Fe II)和8Mg/hm2(Fe III)铁炉渣后稻田氧化亚氮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孔隙水中溶解性氧化亚氮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氧化亚氮通量日变化在分蘖期对照样地与铁炉渣施加样地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对照样地与Fe III铁炉渣施加样地氧化亚氮通量差异显著(P0.05);季节变化通量分别为-84.77~358.83、-19.11~225.23、-59.09~171.17、-89.27~146.62μg/(m2·h),平均值分别为36.09、28.54、26.97、12.14μg/(m2·h),铁炉渣的施加降低了稻田氧化亚氮排放通量;不同处理稻田0~30cm孔隙水氧化亚氮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4、0.79、0.68、0.67nmol/L,表现为随着铁炉渣施加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区域,采用铁炉渣原位施加方法,对其施加后稻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照、2、4、8 Mg/hm2铁炉渣施加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交换性钙、有效硅含量分别为(8.33±1.48)、(11.50±1.64)、(14.07±2.39)、(16.06±2.91)mg/kg;(3.35±0.40)、(3.78±0.46)、(4.63±0.75)、(7.22±1.06)mg/kg;(0.032±0.008)、(0.033±0.005)、(0.045±0.012)、(0.046±0.018)cmol/kg;(329.66±47.12)、(920.63±167.44)、(1 093.41±446.99)、(1 294.58±688.85)mg/kg,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随着铁炉渣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除了受到铁炉渣施加后以养分形式的输入有关外,pH、土壤钙和硅含量的变化使得土壤氮磷养分的活化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铁炉渣改良土壤技术在稻田土壤改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黑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杉木凋落物为生物质在300~700℃下制备黑碳,分别将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添加到人工杉木林土壤中,进行为期28 d的室内培养。结果表明: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呈现前期(0~3 d)快和后期(3~28 d)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CO2-C累积量基本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同未施黑碳的对照土壤相比,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 H均显著提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则有所下降,但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本研究可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黑碳减少森林土壤碳排放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有机碳含量不同的黑土,研究了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以后CO2排放速率明显增加,5%和3%处理CO2排放速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2%和1%处理.有机碳分解初期CO2排放速率增加较快,波动性大,后期趋于稳定,其相对值大小随有机物料施用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即6号土>5号土>4号土>1号土.3号土性质与其它土壤样品略有不同,CO2排放速率偏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温度对厌氧土壤消毒处理消除连作障碍因子的影响,以番茄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对照、10℃、20℃、30℃和40℃处理,置于生化恒温培养箱内,密封处理3周。结果表明,不同温度ASD处理均可使土壤pH显著升高、EC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TOC)、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低温(小于10℃)ASD处理不能完全消除土壤累积的NO-3,高温(40℃)ASD处理中NH+4含量显著升高;不同温度ASD处理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高温(40℃)ASD处理中真菌、尖孢镰刀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可见,高温(40℃)ASD处理效果最好,不同温度ASD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TOC、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通过在土壤中添加复合肥、枯落物和牛粪,探讨不同添加物对冬枣林模拟土壤氮含量及矿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除对照外,添加复合肥土壤的NH4^+-N含量最高,枯落物次之,牛粪最低(P〈0.05);不同处理土壤NO3^--N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氮素矿化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复合肥处理〉枯落物处理〉牛粪处理〉对照;其中对照土壤的氮素矿化量呈负值,无机氮随时间而消耗;不同添加物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量为正值,表明添加物的施加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过程,因此,在冬枣栽培区施肥管理中,可探讨按照适宜比例施加复合肥、枯落物、牛粪和农作物的秸秆,以促进土壤中氮的转化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肥料与石膏配施条件下滨海盐土有效磷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肥料与石膏配施条件下,滨海盐土有效磷含量以有机无机复混肥(F2)处理较高,而以单施石膏2g/kg(F0B2)处理较低。(2)磷肥施用可显著提高滨海盐土有效磷含量,供试肥料品种间滨海盐土有效磷含量以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F2)、无机复混肥(F1)处理最高,其次为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F4)和生物有机肥(F3),以空白对照(F0)最低。(3)随石膏用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呈显著降低趋势。(4)滨海盐土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动态变化特征,肥料施用后有效磷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终回复到施肥前水平。(5)从土壤有效磷角度考虑,滨海盐土肥料农业施用以有机无机复混肥(F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 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海拔550 m的湿地含量最高;土壤全磷含量呈波动变化,海拔1 280 m含量最高.各海拔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0~5 cm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C/N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海拔815 m处比值最高.C/P、N/P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波动变化,C/P比值在815 m海拔处最高,N/P比值在550 m海拔处最高,各海拔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均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土壤C、N、N/P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盐度与C/P、N/P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与C、N、P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海拔和土壤盐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湿地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K、2Mg/hm2(Fe I)、4Mg/hm2(Fe II)和8Mg/hm2(Fe III)铁炉渣施加后稻田甲烷排放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K、Fe I、Fe II和Fe III样地甲烷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4.19、3.28、2.50、2.08mg/(m2.h);CK、Fe I、Fe II和Fe III样地土壤三价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1、5.55、8.93、9.88mg/g;盐度平均值分别为0.62、0.84、0.79、0.93mS/cm;pH平均值分别为6.75、6.94、7.05、7.17;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3.76、23.82、23.92、24.03℃。铁炉渣的施加显著增加了稻田土壤三价铁含量、盐度和pH值,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著。三价铁、盐度和pH的升高可能是铁炉渣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对叶尔羌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分布上不同地貌棉田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呈下降趋势,冲积扇、扇缘、冲积平原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规律为0~20 cm20~40 cm40~60 cm;(2)叶尔羌河流域棉田土壤中C/N为4.39~16.12,C/N在0~20 cm土层最高,在40~60 cm的土层最低,冲积扇、冲积平原不同土层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扇缘不同土层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双季杂交稻系统中硅(Si)养分补充对水稻养分利用率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相应关系及其生态机制。创新点:发现一定量的Si养分补充可提高稻田土壤氮(N)和磷(P)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其核心生态机制是补充Si养分可显著增加稻田土壤的微生物总量,从而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中N和P的矿化以及易矿化的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储备。方法:2017和2018连续两年,在双季稻作区设计了系列田间试验,统一常规养分管理,于早稻和晚稻种植期间设置五个有效Si用量梯度处理(即0(对照)、7.8、15.6、23.4和31.2 kg/ha Si),分析收获后的水稻生长性状(株高、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等),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N和P的含量,土壤有效态N和P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MBN和MBP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Si的供应与对水稻N和P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有效性、MBC、MBN和MBP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论:Si养分补充可增加双季杂交稻系统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易矿化的有机养分的储备,使得土壤养分易于被水稻根系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其中Si施用量为23.4 kg/ha时双季水稻产量及N和P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有效态氮与总氮比(AN/TN)、有效态磷与总磷比(AP/TP)以及MBN和MBP也均达到最大值。上述结果表明,通过Si养分补充可适当削减双季杂交稻系统因过多化学肥料投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为研究生物炭与丛枝菌根真菌联合施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室内盆栽试验,种植大豆幼苗,试验设计接种或不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s,RI)并施加0%、2%、5%(w/w)的生物炭,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接种RI并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大豆幼苗的菌根侵染率、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并显著改善了大豆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促进了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其中以接种RI并施加2%生物炭组合处理促进效应最大,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76.67%,大豆幼苗的株高、茎粗和总生物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86.10%、35.69%和80.00%。联合施加RI与2%生物炭的大豆幼苗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显著优于CK组(P<0.05),说明RI与2%生物炭联合施用能有效增强大豆幼苗的光合能力。因此,RI与2%生物炭配施具有更好的菌根效应,能有效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这对大豆幼苗的生长及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