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骆一禾是一位极具建设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诗的思考与探寻上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核心命题。"修远"与"诗歌共时体"这两个诗学主张是骆一禾长期实践与思索的结果,实际上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精神和基本原则的问题。通过对"修远"和"诗歌共时体"这两方面的具体阐释,重新挖掘其价值,或许可以给当下诗坛带来某种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6):19-23,28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却又开满鲜花的道路,其间,流派林立,诗人辈出。但任何一个诗歌群体都未能长久的独霸诗坛,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群再到后新生代诗群,层出不群的诗学理念,千姿百态的诗人面孔,异彩纷呈的诗歌创作,都未能挽留住渐渐流失的读者,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在何处?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45-50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艾轩学派为南宋时期"别为源流"的理学宗派,在道艺双修思想引导下,艾轩学派衍生出艾轩诗派,形成一个内部联系十分紧密的文学团体。他们尊重诗歌的文学属性,重视法度;诗学取向上转益多师;对苦吟独有偏好;浑正奇古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艾轩诗人的诗歌创作,或富丽奇古,或清绝爽朗。无论是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作为理学宗派的艾轩学派,在南宋诗坛均"别为体",为我们全面、客观认识宋元理学与诗学的关系,以及南宋诗学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翟月琴 《文教资料》2008,(10):28-29
继朦胧诗后,中国诗坛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其中王家新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中坚,一直保持着对当下诗歌发展方向的思考,并率先意识到第三代诗人当中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这一现象,在他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阐述.本文正是本着王家新的诗学观点,从生命意识的影响、汉语创作的焦虑和互文探索的转向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这种"影响的焦虑"在王家新以至整个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柏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人中受波德莱尔影响最大的接受者。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他深刻领悟到波氏独特的现代性诗学观念,并结合中国诗歌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审美倾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形式及诗歌语言上看,柏桦与波德莱尔相去甚远,但这位西方伟大诗人仍然在柏桦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烙印。本文通过柏桦的个案研究,考察波德莱尔诗学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印迹与留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在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广泛的交游论争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诗见解,论著《诗家直说》集中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理想。谢榛特别强调诗歌要气象浑成,努力追求自然全美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要表现真情,反对拙劣的模拟和矫饰造作;诗歌意象要外射张力,追求艺术与世界浑融互渗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中国诗学的鲜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12.
论赵秉文拟诗中的三重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的拟诗创作在金代诗坛上具有突出的表现。通过选取赵秉文的拟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诗学观念及金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宗唐复古思潮进行分析,发现赵秉文对于模拟对象、风格、题材等方面的选择与其金朝诗人、文坛盟主、士大夫文人的三重文化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金朝诗人,由于宋金政权的对峙,他选择宗唐而非学宋;作为文坛盟主,他借拟诗标榜何为诗歌"正体";作为士大夫文人,拟诗体现了他的秉性才情。此外,作为金代诗坛宗唐复古潮流的组成部分,赵秉文的拟诗对理解南渡前后金代诗坛文学接受状况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时下的诗歌创作中,重庆诗人李元胜的作品显示着独特的审美质素,这根源于他独立的写作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深化而成的独特的存在意识。他追求的诗性判断凭借直觉的心理能力以及与对象的和谐关系而得以实现。他的诗歌已得到诗界普遍的关注和认同,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中隐含的诗歌精神和价值取向,对混乱无序的诗坛,对迷茫游移的诗写者,也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家新的诗创作与诗评在当代诗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光芒。鉴于他的诗歌创作诗评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另辟蹊径,旨在通过对他的诗论与几位一直出现在他的视域中的几位俄罗斯流亡诗人主要诗学观念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求更深地理解王家新的诗学渊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生活于嘉道之际的龚自珍,之被后世学界方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中国近代第一位诗人,不只是在于诗人跨越古、近的生命时段,更重要的是,诗人"尊情贵真"诗学思想,不仅承继古人,而且启迪来者,而诗人的诗歌创作,恰正是其诗学思想的准确诠释,这突出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剑气箫心"的真情体露和尚奇求新的艺术追求。换言之,龚自珍以其"尊情贵真"的诗学思想和"豪不就律"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启动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杨玉英  廖进 《海外英语》2012,(6):207-208,216
诗歌常被看成是各国文学最早的文类形式,同时它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美国诗人惠特曼、麦克利什以及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给予关照,通过分析、比较各国诗人自己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让学生对诗的本质和诗之为诗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理查德·博仁嘉顿是活跃在当今英国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代表诗集《蓝蝴蝶》集中表现了诗人"超验统一"的诗歌创作理念。在博仁嘉顿"诗歌自我书写"的创作理念下,《蓝蝴蝶》包含了多样的诗歌体裁和多维度的对话空间,是对塞尔维亚大屠杀最真实的文学书写。诗人用"记忆"将生与死联结起来,提出诗人应该将死者的"记忆"传达给生者,并指出了"宇宙诗学"的诗歌创作理念。翩然飞舞的蓝色蝴蝶若隐若现地翻飞在诗集的字里行间,在为死难者谱写哀歌的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博仁嘉顿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关注个人意识,关注形而上的追求,但相对于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现实,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遨游显然还很不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纳入诗歌表现的范围,用诗歌来展示当代生活的种种方面,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入世的诗人的使命。当知识分子诗人在书斋中与当代生活愈行愈远之时,工人出身的诗人王学忠却拿起了他的诗笔。尽管其创作在艺术上还显得直白、粗粝,但其诗歌创作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却使其诗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希望和火种。文章从"诗史"传统和历史意识两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借此探讨王学忠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西渡是当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如一些学人所言,研究批评家的诗歌,首先要研究其诗歌批评。西渡的诗歌批评是以研究海子和骆一禾知名的。也许以此之故,西渡的诗歌写作仿佛也受到这两位已故诗人的影响。西渡曾经指出,海子、骆一禾、戈麦的离世,使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中断了"复活"或"新生"的重要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诗歌写作"完全放弃了体现在上述诗人身上的宏大抱负——一种扩展性的诗歌时空和诗歌心  相似文献   

20.
清初岭南诗人陈恭尹诗学观以"性情"论为核心,他对"性情"的内涵和特点有独到的理解,其理论主要针对当时诗坛的弊端有感而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诗学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