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走进帕米尔高原》进行研究,深刻剖析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探索其传递的生态理念,旨在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本文从生态道德、生态智慧和生态审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并得出作品背后更深层的主旨意图和核心思想。该作品的核心思想是生态道德观、生态智慧观和生态审美观的培养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梁大建 《学周刊C版》2024,(5):122-124
生态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是践行《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更是改善社会现状,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文章以生态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为主题展开分析,帮助教师形成生态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完善相关教学与研究。文章指出,教师应转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理解《课程标准》生态教育目标,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应包括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操、磨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强化大学生生态道德信念;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生态道德教育走进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和家庭保障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惊铎 《中国德育》2006,1(2):11-16
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范畴基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实践,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视角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营造适合百科知识学习和人格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和灵性,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凸显了道德教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特征,使道德教育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以《未成年人道德体验例话》为导入线索,在校本实践中实现“届际循环”,在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不断获得立体拓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先秦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散见于《周礼》、《礼记》、《孟子》、《荀子》等典籍之中。分析显示,先秦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1.热爱和尊重生命;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究适时和节用;3.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立场;4.以道德伦理思想的制度化为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布赖恩·巴克斯特在《生态主义导论》一书中为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辩护。他认为,生态主义与其他意识形态在许多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它以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道德诉求作为核心主题,以整体主义作为其他生命形式拥有道德地位的形而上学基础。它还鼓励人们在实践的层面采取行动,将非人类存在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逐一修正现有的政治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模式,管理人类活动的范围,实现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之间的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然》教学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渗透式生态道德教育的实验,考察渗透式实验对中等卫校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影响.实验内容为:生态道德认知的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对中等卫校《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进行分析并设计教案、找出教材中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并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设计生物实验和课外活动案例对学生进行渗透生态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的情感和行为习惯.研究结果表明:渗透式生态道德教育是符合学生生态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秋元 《生物学教学》2002,27(12):14-15
什么是生态道德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 ,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属于人类的道德范畴。人类应该树立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 ,以及不仅对他人、对社会 ,而且包括其他生命形式自然存在物承担责任的义务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已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 ,要使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态课程标准》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 ,使…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同一社会发展范畴下道德与文明依次递进的伦理哲学命题。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着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发展的同时,提示着生态伦理的建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和教育用语研究发展,并经过生态伦理教育实施向生态法制伦理建设的强化,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下性发展的逻辑命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四个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规范为参照和思维对应,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探寻生态伦理规范用语的提炼为基点,力求提出供学界探讨的生态道德用语研究及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性发展论题。  相似文献   

11.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最负盛名的作品。故事中的孩童们因乘坐飞机失事,迫降到一座孤岛上之后,大肆破坏环境,导致岛上自然生态严重失衡。由于远离了道德和文明的约束,迫于生存的压力,孩子们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派别之争,形成了病态的社会形态。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社会生态的病态发展终将导致人类精神生态的畸形—被异化的人性,为了追逐权力,原本单纯的孩童们自相残杀,变成了嗜血的恶魔。从中可以管窥到戈尔丁深邃的生态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畸形的精神生态才能恢复正常,精神危机才可解除。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4.
就"婚恋诗"来说,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汉乐府逐渐丧失了《诗经》中的原生态,人的本真情感部分地被外在的道德教化替代,人性的自然美部分地被宗法伦理所取代。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平添了一种在伦理笼罩之下的忧郁与悲剧色彩。无论是意象由自然事物和淳朴情感过渡到人间伦理与社会生活,还是由歌颂原生态的欢娱到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的悲剧,都显出一种原生态的流失。创作层面更是逐渐回避现实,多诉诸想像,借助寓言和其他浪漫主义手法,或者是更具隐喻性的语言来艰难地言说,这也是对原生态的背叛,就原因来看,主要是汉代中央集权,思想开始走向专一,独尊儒术的影响,经学兴起,楚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代文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5.
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作品中的动植物作为大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因此人类应该善待它们,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如果破环了自然生态,人类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像裘德那样的生态难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人类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要维护精神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裘德、艾拉白拉、淑等人的悲剧,既有自然生态破坏的原因,更是他们精神生态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及其实践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需要美学生态人。美学生态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是一种新浪漫精神。新浪漫精神和古典浪漫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学生态人的新浪漫精神不是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感情的移入,而是要立足于时代风貌,让人更多地习惯于对自然的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抒情与沉思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珍·克雷赫德·乔治的经典儿童小说《狼群中的朱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掠夺自然的忧虑之情。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首关于爱斯基摩女孩与狼群相互依存的自然之歌。女作家敏锐的视角和朴素的生态和谐意识,给当今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