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是研究心与物之关系的“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由于东西方化区域、化传统的不同,因而其差异性仍然是明显的: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感应论”更强调审美的主体和心物交感的对应性,而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说”,则侧重于审美的客体和心物的对立性、冲突性。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3.
论宋明心学对审美、艺术思维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物关系是审美活动、艺术思维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陆、王心学思考的对象,也主要是这一问题。从“心”对“物”的作用方面,引申出心物照应的两种观感方式:“单照”式和“互照”式。而对主客互照的通明状态的形成,又可分为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即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从心学体系建构中“物”的工具性作用,引申出释、道两家对文字的消解思想;从心学中“心”的流程轨迹,引申出正——反——合的思维论证方式,便构成宋明心学对审美、艺术思维作用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蒋孔阳教授于四月十二日对我院文科师生作了题为“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的学术报告。我院顾问陶军教授主持了这次报告会。蒋孔阳教授以他所特有的演讲风格阐述了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蒋先生指出,审美欣赏必须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同时存在,发生交流,然后才能构成审美欣赏。因此,审美欣赏可以说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而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审美对象,然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动。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有隐(隐而不显)、变(轻微飘忽,变化多端)、玄(只  相似文献   

5.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与“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心理学观念,又被学艺术家赋予审美心理学的意义。它们区别于唯物的“反映”论,强调审美主体外感于物后产生能动的心理反应以至心物互动,或是心可以不受具物具象的制约而“游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刘勰受儒佛道诸家治心为本思想影响,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从创作主体角度明确提出了“虚静”理论。“虚静”之要意在于“卫神养气”,创作主体灌入以“志气”创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主体“虚静”,则必须去“物我”,在超越了物、我心智之后,才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万物,在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1.
同义变换分析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言语形式(语音、词语、句子、句组和篇章)之间可能存在的变换关系进行修辞个案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以晋代志怪名著《搜神记》为研究对象,拟从同义变换的主要途径探讨《搜神记》同义修辞的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神魔小说在涉及历史问题时存在正统与反正统的矛盾.历史的严肃真实与神魔的诙谐虚幻所形成的事实分离,却又在作家的匠心独运之下,在体现立意这一点上得到辩证统一,寻求到一种现实与虚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指引“五种精神”,“五种精神”实践“三个代表”,两者有机结合,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党。  相似文献   

14.
荆州市东城街办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爱心行动”的“雷锋互助社”为载体,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本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国志》代词宾语的词序进行了考察。笔认为,与上古汉语相比,词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宾语的位置上:(1)否定句宾语一律后置;(2)疑问句宾语虽遵循前置的规则,但已出现了后置的趋势;(3)肯定句宾语由于押韵需要而前置,是修辞上的仿古用法。  相似文献   

16.
延安精神有她深刻的内涵,现今党内的不正之风的纠正也可以依靠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对重塑党的形象和加强党风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与延安精神问题,是邓小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忽视。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抗日、反蒋斗争实践中培育了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老骥伏枥,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伟大典范。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prototype for learning modules compliant to the SCORM standard. This prototype is especially developed for the subject matter of process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features a novel process control display for the navigation between Sharable Content Objects. In a controlled field study, N=1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racted with the module for a period of 40 minut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navig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 were considered. Interaction with the module had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ing outcom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outcome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navigation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也跨入转型时期,当代乡村治理转型呼吁着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发挥,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厘定了公共精神的概念,认为乡村公共精神的独特性体现在乡村发展中村民展现出的对村民公共利益的认同与维护的一种理念;其次从治理视阈论证当前乡村公共精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萎缩和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最后从治理视阈对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屈子之精神>与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是屈原研究的经典之作.王国维侧重于从地域文化分析屈原性格形成的原因,梁氏则较为注重心理学的阐释.在他们运用知人论世、文学阐释等研究方法的对比中,亦可管窥2人学术研究风格的"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