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业务》第十期上提出了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使我很有感触.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解决思想问题着手.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但是靠什么东西吃饭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报社同志中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2.
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疑问,我们党的各级各类报刊的宗旨同样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期望从报纸上得到的东西,正是我们报纸所应提供的信息。因此,维护群众利益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报纸新闻可读性的首要问题。我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一条根本的体会是,瞄准和反映群众利益,是提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新闻事业发展至今有过许多教训,50年代后期“浮夸”风,60、70年代的“文革”,新闻宣传对一些错误的东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就说过,治人者和治于人者都需要有个第三因素,它不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不直接和私人利益及有关私人利益的需求纠缠在一起,这个因素就是自由报刊。  相似文献   

4.
略论增强残疾人报刊知识性问题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郭培平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体现和增强残疾人报刊的知识性?我想就此谈几点看法。一、残疾人报刊增强知识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我们从残疾人自身状况来看这个问题。1、从残疾人文化构...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四等级"的报刊是一整套有关政府、公民身份、公众舆论与报刊自由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在英国近代政治哲学那里得到了系统的论述.近些年来,关于媒介作为第四等级的社会功能与角色曾一度成为国内新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却鲜有从政治学理上对其具体义涌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与阐述,因此,本文拟选取英国近代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功利主义政治学代表边沁与詹姆斯·密尔的相关政治学说和他们有关新闻自由与报刊的认识来分析政治学说为"第四等级"所提供的理论支持,从而深入我们对报刊作为"第四等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7.
选择这个题目不唯感受的结论,我们试图通过一定的理论途径为青年报刊适应改革和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提供一些思考原则。目的还是把青年报刊办好。一、历史的夹缝中对于建国后报刊发展的纵向,我们把它逻辑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称为政治报刊阶段,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新闻事业发展至今有过许多教训,50年代后期“浮夸”风,60、70年代的“文革”,新闻宣传对一些错误的东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就说过,治人者和洽于人者都需要有个第三因素,它不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不直接和私人利益及有关私人利益的需求纠缠在一起,这个因素就是自由报刊。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政府与人民之间由于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与出发点也不同,会始终存在矛盾,需要有新闻机构作为第三者来发挥联系、协调作用。我们的新闻机构要对党和政府负责,而党和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经济学家,恩格斯有20多年从商的经验,他们对报刊的经营是内行而不是外行。但是,由于政治上遭到的种种迫害,他们创办的质量很高的报刊却在经济上被逼得破产。也许由于这个缘故,人们误以为他们在报刊经营上是失败的,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这方面的论述。实际上他们有不少论述,这些论述为我们的报刊经营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政治上考察报刊,但也经常“单纯从出版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合集》※(※后面不再注明名书。)第38卷535页),他们从这个角度把记者工作视为一种“谋生领域”。(34卷455页)马克思谈到《新莱茵报》时说过:“我曾经给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的报刊并非为了一般民众所办,报刊上基本上是官府文件的文章也非为一般民众所能读懂的。自然,所谓的报刊文风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最早注意中国报刊文风这个问题的是马礼逊。马礼逊是第一个到中国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者。马礼逊来华初期,在广州翻译中文  相似文献   

11.
浅析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包括报刊在内的大众媒介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工具.英文报刊主要通过文字来反映我们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并向全球的居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英文报刊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英语,那就是新闻英语.了解新闻英语的特点可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得全世界的第一手信息,更充分地享受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对某些错误百出的文章或者胡编乱造的所谓作品议论之余,很自然地想到了刊登这些东西的报刊及其编辑。许多精神产品正是经过他们的手才同读者见面的。报刊对于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应当敞开大门,尽量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往来,在这中间不应当有什么障碍;但是对于要刊载的文章,却要有选择,有一定标准,并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上的。世界上写什么样文章的都有,问题是报刊不能什么都登,而要有所选择,编辑正是干这个工作的。为什么一些很不像样子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被推上版面呢?想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编  相似文献   

13.
有些文字方面的错误在报刊上出现的次数多了,大家习以为常,甚至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使用着.如"攸"和"诸"两个字就是这样.如这样一句话: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功,是同我们的努力攸关的.这句话里,"攸关"被当作"有关"来使用了,可是"攸"和"有"不是一回事."攸"这个文言虚字,在这里是"所"的意思,"攸关"就是"所关"的意思.比如"生命攸关","利害攸关",就是"生命所关"、"利害所关"的意思."攸关"一词既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要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克服一般化。我认为,克服一般化,主要不是政治立场问题,不是什么防“左”防“右”问题。在政治上、立场上,我们的报刊,我们的文章,一般出不了大问题,这有我们的报刊把关甚严、我们的记者编辑有较高政治素质这样的基本方面来做保证;而且,倘若真的在政治立场上出问题,也就不属于一般化不一般化了。“一般化”的突出点在文风。所谓文风上的一般化,就是内容不新鲜、文字不生动、形式不活泼,叫人不爱看。这些东西在计划经  相似文献   

15.
报刊日——每年5月5日苏联为纪念1912年第一期“真理报”出版的日子——成为苏维埃报刊传统的节日,成为全苏联人民的节日。今年报刊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1957年是苏维埃政权建立的40周年。我国以及所有进步人类都将隆重地愉快地庆祝这个周年。我们的报刊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报刊,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报刊,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民的报刊。苏维埃报刊的力量是在于,它是为现代社会最先进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它的共产党所创立的。工人阶  相似文献   

16.
所谓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是指对报刊上已发表的作品,其他报刊依法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转载、摘编的法律制度.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对这一制度做出了如下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以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一规定中包含了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中的两种限制,一种是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另一种是著作人对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的反限制.下面分别就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中的限制与反限制问题以及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对外国作品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报刊经营过程中,说到成本,我们通常指的是从办报办刊人角度出发考虑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对读者方面的成本问题考虑得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读者购买或阅读报刊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着报刊的发行量,左右着报刊的命脉。除了读者所付出的显而易见的成本——报刊的定价外,还有两个隐性成本——阅读成本和交易成本值得报刊经营者加以重视。一、读者的“隐性”阅读成本读者是上帝。报刊经营者一定要好好研究读者的需要和欲求。读者除了要求所购买的东西物美价廉外,还有一些相对容易被忽视的需求,阅读报刊时所花的“隐性”成本就是其中最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8.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这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刻不容缓”四个字,体现了“提高素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艰巨性、紧迫性,体现了党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决心。对此,我们企业报刊、工人报刊的同志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这是因为,党  相似文献   

19.
周书环  展江 《青年记者》2017,(13):64-69
在我们这个应试教育的大国,教辅读物这个巨大的市场衍生出一个不算小的教辅报刊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教学类报纸有140余种,其中教辅类报纸有近30种,占教育教学类报刊发行量的90%左右,由此催生了蔚为壮观的教辅报刊产业链,其直接从业人员从编辑、发行到管理者,有10万人以上,并创造了每年近60亿元的销售码洋,同时拉动了造纸、印刷、物流等众多行业.①  相似文献   

20.
打造传媒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篇传媒竞争力问题的由来 当我们在设定一个话题时,必然要考虑设定这个话题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往往我们探讨问题的结果已经潜伏在原因中了.那么又是什么动机让我们来研究传媒的竞争力呢?在我们采访过的媒体领军人物中,几乎所有人都谈到了媒体的企业属性问题,如果不是企业,传媒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然而,大家也都注意到了自去年以来传媒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三贴近"对媒体生产力的解放,行政权力退出报刊经营,报刊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变革,传媒资源配置中地域、行业、部门界限的逐渐突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报社企业转制试点的开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