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作为为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推崇以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第二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主张无产阶级民主;第三阶段,主要是指被开除党籍的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晚年的陈独秀组织上虽不再属于中国共产党,但仍自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信徒,并继续对中国的现实和前途进行了深入的独立思考,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民主思想。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并在与托派朋友的争论中对民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与反思。他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资产阶级民主有多个方面的借鉴价值,应该建立大众民主和党内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等等。研究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对毛泽东的陈独秀观,以往的研究多只各取所需地截取某一片段,未必把握了其整体精神。历史地看,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价是与日俱退。从根本上说,毛泽东晚年对陈独秀的评说是其"文革"理论的组成部分,应与"文革"一样属于被否定之列,只有这样才能寻得对陈独秀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是内蒙古师大政经系阿明布和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的系列成果,于199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一成果由以下四篇系列文化组成:《陈独秀晚年客观主义立场问题初探》,《陈独秀民主...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与桐城派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相似文献   

7.
试析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和言论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思想体系,极其重视民主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晚年陈独秀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他会彻底反对法西斯和否定苏联体制,同时也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既有一定的局限性,又不乏真知灼见。之所以会这样,其间既有他晚期政治经历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当时的国际形势尤其是苏联的政治动态和德意法西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近年来随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材料》、《周佛海日记》等一大批档案材料的解密出版,有力地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周佛海日记》起自1937年,终于1947年,除部分年月有所丧失外,保存较为完好。该日记多有涉及陈独秀,对于研究陈独秀晚年的活动、言论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即尝试以该日记为中心,结合相关史实背景,一窥陈独秀晚年的抗日思想。  相似文献   

9.
民主问题是晚年陈独秀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以下个方面简单介绍陈独秀的民主思想:一、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二、肯定民主的普适性,将民主看作社会进步的标准;三、客观评价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史学界对陈独秀这一最具争议的人物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从内容上拓展了陈独秀研究的范围,对陈独秀领导权思想、家长制作风问题、晚年思想等方面提出许多新见解,而且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趋向一致,表明陈独秀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谁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一种说法是陈独秀,一种说法是李大钊。从广义的五四运动来看,陈独秀、李大钊二人都是总司令。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引领着那个时代的发展,引领着当时全国一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也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1915年9月至1918年6月这个时间段的总司令是陈独秀。在1918年7月至1919年4月间,陈独秀的思想落后于李大钊,这期间的李大钊应该是总司令。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典与陈独秀都是近代皖籍著名的学者,两人一生的关系基本是亦师亦友。在长期的交往中,陈独秀对刘文典大力提携,而刘文典积极呼应和支持陈独秀早期各种活动。刘、陈二人最后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交往疏远。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时期,由马林提出、被共产国际接受的国共"党内合作"政策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马林将国民党的性质阐述成人民的党,为共产国际支持该政策制造了假象;为了不给托洛茨基等新反对派抓住把柄,斯大林、布哈林等人为"党内合作"政策辩护。"党内合作"违背了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混淆了阶级;限制了党的独立自主的发展、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壮大了力量,同时也消耗了陈独秀等人精力,助长了共产党依靠国民党的思想,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与陈炯明尽管分属不同阵营,但拥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赴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与陈炯明短暂合作,并结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陈炯明与孙中山在广州决裂后,陈独秀与中共中央旗帜鲜明地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的背叛行为,陈独秀与陈炯明由此成为势不两立的政敌。两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也为那个时代诸多重大事件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成长环境提供了别样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位伟大的践行者。陈独秀从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人手,号召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陈独秀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直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取得的最伟大的政治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大学教育思想已有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对他在蒙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原因或许在于资料的匮乏,也或许在于他的蒙学教育思想体系不完整甚至还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陈独秀对蒙学的思考并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他在蒙学方面提出的某些观点对今天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在陈独秀的关心、支持下翻译、出版的。陈望道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借来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供其翻译时参照;当译稿脱手后,他又亲自审阅把关。为及时印行《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积极筹措出版经费。陈独秀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传播者,而且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质所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陈独秀这一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