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而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革命 恋爱"小说,正是知识界主流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的产物.从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变迁来论述"革命 恋爱"小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后革命”时代在当今中国理论界主要是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思想与实践的转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社会时期。多元价值观的竞争共存以及在价值问题上的暧昧态度是“后革命”时代的突出表征。在“后革命”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共存与迷惘之中,现代文学教学也要在把握其内涵意蕴的基点上进行必要的探索与转换。引导学生客观地认知“革命文学”,构建开放式多元讲授视角,确立对文学审美与其历史意识的辩证认识,重塑学生对崇高理想、价值的信念是“后革命”时代现代文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红色经典",在苏联本土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遭遇,译介到中国后,由于中国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同样经历了坎坷命运,这是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文章通过对苏联"红色经典"在中国的冷热境遇的分析,探讨苏联"红色经典"如何在当代中国增殖和诞生新的意义,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大师事件"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似乎进入了"非经典时代",重目标、轻意义,重销路、轻经典,畅销就是现代经典,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面是当代中国文坛形成了不同特点的作家群落,具备了和历史、和现实、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对话的自信和智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前期 ,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反帝反封建和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为基本主调 ,注重人的个性的凸现与张扬 ,把鲜明的时代色彩与自我表现、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个性解放有机地结合起来 ,呼唤改革与革命 ,开辟革命文学创造与建设之路 ,体现出了对更深广更多维的社会意义的艺术追求。这在今天仍具有良好的史鉴价值、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正是在此时形成了"儒、释、道"三条文化主脉,至今唯一存活的古老文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继承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张衡传》作为古代经典,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那么,经典永流传的理由何在呢?文中的传主张衡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人为为人"。"人为为人",是复旦大学教授苏东水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与总结,意思是中国文化和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中国文人,既有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有为他  相似文献   

8.
左翼革命文学以"革命话语""接着说"的姿态对五四新文学进行合理承传和修正,它非但不是对"人的觉醒"的五四人性启蒙精神本身的否定,而且是充分肯定其价值性的追求,是中国现代文学追求人的解放的一种现代性话语策略与转换.在革命话语的背后,文学家们所热衷的恰是革命与生俱来所携带的叛逆性和人的精神自主性,体现的是左翼革命文学所追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有"私立"和"公立"的区分,但在中国却演变成"民办"与"公办",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有什么内里乾坤?它在什么地方阻碍了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被称为"电气革命",其开辟的时代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蒸汽时代"之后被称为"电气时代"。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电气革命"是否是完全一致的概念呢?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1.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载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文艺领域的消解。然而,在大众化消费主义时代,我们依然需要经典,因为弘扬文学经典,有利于整个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发展。在当代我们应通过回归原著、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承体系、净化文学的社会环境、倡导老辈学者和古人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等方式,弘扬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坛与外国文学经典的联系,几乎不逊于与自身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外国文学经典为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另外的观察向度、文学标准和技法尺度;对经典作家的反复阅读成为他们寻求精神呼应、眺望文学星空的重要方式。经典译文给当代作家丰富的语言滋养,他们在对经典译文的主动学习中打磨、发展现代汉语。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性转化对经典的阅读经验,进而超越经典,亦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焦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时下的文学充满了喜剧化。民族文学的经典也被以喜剧的手法重写,甚至被戏说。文学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保卫文学经典的尊严就是保卫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方法是古代文学研究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前辈大师有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当代学者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可以预言,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古代文学研究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这是由这种方法之于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制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0世纪初到70年代中期是其萌芽时期,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形成,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趋于成熟。邓小平法制思想内容丰富,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主体批评即处于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由于存在历史、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权力表征的不同 ,依次表现为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人本批评。道德批评是存在于先秦至清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正与邪、善与恶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型权力话语。政治批评是存在于新文化运动至 2 0世纪 80年代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为基本范畴的政令型权力话语。人本批评是存在于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人性和主体性为基本范畴的知识性权力话语。审美批评虽然作为非主体批评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存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