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怎样指导学生读题呢?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培养学生边读题边审题的习惯.除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读题有困难可由教师代读或者领读外,对其他年级学生,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特别是默读的好习惯.对初学或还没有熟练掌握的应用题最好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即了解性地读题.通过初读弄清题目中讲了一些什么事情,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复读,即审题性地读题,要反复默读、边读边想.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如“:照这样计算“”增加到”与“增加了”等;2.弄清题中没有明显给出的数据,以及与运算无关的、多余的数据;3.弄清某些倒叙的题目的题意,如(1“)妈妈今年28岁,比爸爸小5岁.爸爸今年多少岁?”(2“)某书店上月卖出儿童读物1568本,还...  相似文献   

2.
<正>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为什么有时会听不明白教师在说什么;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口诀背了很多天还是只会背那几句;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一次听到学生读语文课文,受到启发,我开始在数学课上让他们读要求、读问题、读口诀……小试牛刀后,我发现这样的"读"竟然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理解题意的速度加快了……我开始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入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  相似文献   

4.
朱湘花 《教师》2012,(13):87-88
每次作业、考试后总会听到学生一些懊悔的声音,许多学生为自己没理解题义或是没看清题目就仓促答题而后悔不已,因为这些题目只要再读一读,或者再重新做一遍,他们就可能做对。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下次要认真审题,不要再粗心大意。  相似文献   

5.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给同学们思考:船上载有牛75头,羊34头,问船长今年几岁? “牛羊数目”与“船长年龄”有什么联系?这道题目出得真怪! 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就连被老师同学称为数学尖子的学生,也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怀疑是不是老师出错了题?可老师一再强调这是当今世界上一道有名的测试题目,肯定没有错。  相似文献   

6.
小李是初一的学生,她与语文老师的关系特别的僵,她一直认为语文老师是有意与她过不去:考试中简单的题目做错一两题,就把她留下来,抄写做错的题目30遍,还告诉她的父母;上课迟到一小会儿也要批评她,甚至还告诉她的班主任,班主任总是很严肃地批评她;语文老师从来不提问她,她感觉语文老师在轻视她。现在,她一看到语文老师心里就感觉别扭,  相似文献   

7.
曾经许多老师认为"教学生读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以至于学生不读题目要求,看题就做;有时口诀、公式背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更无奈的是明明不相关的量学生也能用于列式……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不会读题,或没有好好读题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习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小学教学教材五册41页《练习十一》的第12题,是一道渗透了集合思想的思考题。为帮助老师们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道题目,笔者拟用集合论思想对这道题目的构成、解法和演变,作一番探讨。这道题目是: “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说:谁语文、数学作  相似文献   

9.
翻阅学生的期末测评卷子,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的做题方法是对的,可惜把数字抄错了,这反映出学生的读题能力真的需要提高。平时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学生有时会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或打圈圈……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常把数学书当作习题集,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阅读文本,只应是  相似文献   

10.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随手记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应用题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需要读题 ,读题就要做到读准、读好、读懂。例如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 660套衣服 ,已经做了 5天 ,平均每天做 75套 ,剩下的要 3天做完 ,问剩下的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教学时让学生三读此题。初读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读着重理解“剩下的 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使学生想到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必须知道剩下的数量。三读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能够填写…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读”的作用。语文课本需要阅读,同样,数学课本也需要阅读,那么如何去阅读数学课本呢?首先,阅读要有目的。阅读数学课本要带着问题去读,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时,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认真地去读,去思考,达到阅读的目的。其次,阅读数学课本要读、思、问相结合。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不可能完全读透、领会课本知识。读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在读中思、思中问、问中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不懂问老师,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问问题时,说不出所问题目的题意,更谈不上把题目原原本本地复述一次。这反映了学生问问题之前根本未能做到反复认真地审阅题目,连题意都未审清就去问老师:“这道题怎样解?”过去,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重新审题。奇怪!题意审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琢磨,相当一部分问问题的学生,原因出自于没有认真审题。但我越“帮”学生审题,完全依赖老师“帮”审题的现象越严重。我感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 最近,我向学生宣布:“不准带书本来问问题!”凡来问问题的学生首先必须把题意说给老师听,然后老师再  相似文献   

15.
儿子读一年级时,做事总是喜欢跟着别人,没有主见。总之一句话,就是墨守成规。当他做数学作业时,我总是问他:“儿子,你想想,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可以做这道题?”“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我懒得再想了。”儿子固执地与我争辩着,一点儿也  相似文献   

16.
文字题又叫文字式题,它是用文字直接说明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题目.文字题由数学术语、数字和问题三部分组成.怎样教学文字题?我是这样做的.一、批划法.通过批划帮助学生正确读题,理解题意.例如,42与36的和除以43减去37的差,商是多少?可以边阅读,边在题目下面或中间批划各种符号大(用“||”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标明题中的已知条件;用“~~”标明题目所要求的问题;用“·”标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如:  相似文献   

17.
轻松一刻     
视力不好老师:喂,你为什么不抄黑板上的生字?学生:因为我视力不好,看不见黑板上的生字。老师:哦,你视力不好?有什么可以证明的吗?学生:老师,你能看见墙上那枚钉子吗?老师:能看见。 老师:傻瓜经常会问一些聪明人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哦,我终于明白了,每次考试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及格! 参展作品“我为画展画了点东西,已经挂出来了,就在入口处旁边最醒目的地方。”“祝贺你,画的是什么?”“一块标牌,往左走的路牌。”饭后一支烟约…  相似文献   

18.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在读题、审题中加强读、说训练民族学生在读说训练方面受母语干扰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读、说训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读、说的愿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因为“种”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在哪一课中还学过?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还在说话训练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读一遍题目,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很想看看蒲公英的样子,根据学生的愿望,教师随即拿蒲公英的标本,指导学生观察,对处在…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肖家芸老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一文,颇有感触.“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唰唰书写,没了孜孜思索,没了细细咀嚼,没了欣欣顿悟,总之,没了语文课的况味,何谈语文实效?”肖老师的叩问恰与我听课后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先谈谈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 听了两节《将进酒》,评课时围绕诵读有两位教师谈了这样的观点: 一位老师说:“这节课的诵读是不够的,我教学生学习《将进酒》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