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有的老师往往教给学生的方法是看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是已知用乘法,单位“1”是未知就用除法。结果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错误百出,教学效果较差。 我在讲分数应用题时,主要是教给学生画好线段图,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 例1.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教学步骤是: (1)判断题中谁是单位“1”。 (2)比原计划节约1/9,1/9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1/9表示实际比计划节约的占原计划的1/9。 (3)画好线段图,有了对1/9的正确理解,学生不难画出线段图。  相似文献   

2.
学习几何 ,首先必须会正确地识图与画图 .如果连一个几何图都看不懂 ,甚至画不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以后的证明就无从谈起了 .现将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识图与画图方面的错误剖析如下 :例 1 如图 1,A、B、C、D是直线 MN上的 4个点 ,则图中线段共有 (   )M 图 1A BNDCA.3条  B.4条  C.5条 D.6条错解 1:选 A.错解 2 :选 C.剖析 :错解主要是由于对线段的概念没有掌握而造成识图错误 .错解 1只看到明显的 3条线段 :AB、BC和CD;错解 2误认为直线上的 4个点把直线分成的 5个部分就是 5条线段 .由线段和射线的定义可知 :图中 A…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一、引入线段。1.挑战:这块橡皮长5厘米,你能将5厘米画出来吗?2.学生作品展示:3.集体讨论,互相评价:生1:我不同意3号和4号,因为它们都是弯的。生2:1号完全是在画图画了。生3:我同意5号,我不同意2号。(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4.教师点拨:其实我们要感谢2号同学,他给我们发明了个点(端点),把2号同学的专利用在5号同学的作品上,就是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线段(板书)。5.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点?二、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三、汇报纠错(怎样检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下图:四、内化操作。1.渗透无穷思想:画比3厘…  相似文献   

4.
有一类关于三角形一边的中线被另一边的几等分点与这边所对顶点连线所分线段比的几何题 ,我们可借助新编九年义务教材初中《几何》第二册第 2 5 5页题17“过△ ABC的顶点 C任作一直线 ,与边 AB及中线 AD分别交于点 F和 E。求证 :AE∶ ED =2 AF∶ FB。如图 1。”进行巧思妙解。  例 1.如图 1,在△ A BC中 ,设两条中线AD 和 CF交于 E,求AE∶ ED。 (三角形重心定理 )解 :由课本题结论知 ,A E∶ED=2 AF∶ FB=2 AF∶ AF=2∶ 1。例 2 .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边三等分点作线段 ,过第二顶点的中线被这些线段分成连比 x∶ y∶ z,…  相似文献   

5.
学习乘法后,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1.读一读,在现实情境中读出不同含义。(1)出示以下情境。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2)提问:都是“4”和“5”,两题中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情境回答:第①题中表示“4排桌子,每排5张”,第②题中表示“一排5张,另一排4张”。2.画一画,在视觉冲击中感悟相异内涵。(1)追问:你能用图表示吗?学生画图。  相似文献   

6.
“会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初中理电学中的学习难点,初学时多感到困难稍不留心,连线就错了.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点呢?你只要紧紧抓住“电流路径”这个领就可以轻松地学会连接相关电路,收到半功倍的效果.例1根据图1所示的路图,将图2所示的实物图接起来(用铅笔线表示线).分析出电流路径:按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在电图上处标示出流向,得电路径图(图3).连线:先连第一条路径电流从正极出发,依次经过S2、电铃,回到负极,如图标“a”的线所示.再连第条路径.分流点A:开关S端,合并点B:电铃末端如4中标“b”的线.例2根据图5所示的图2s1s2s2图1图3s1s2…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教材中的习题,如果仅仅是就题论题,必然会使学生感觉太简单,没有做到由浅入深,更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近日,笔者在处理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3页第4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拓展探究,最大化地发挥和利用了该习题的教学价值.一、原题呈现如图1,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画一条长为的线段.分析 解决此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1)因为,所以根据“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8.
图1中的圆柱弹簧很常见,但是很多书刊包括人教A版数学必修4中把它的正视图也画成了图2形状的连续折线段,其实这种画法只能称作圆柱弹簧的简化画法,并不是圆柱弹簧的正视图,而圆柱弹簧的正视图的正规画法应画为正(余)弦曲线,理由如下:图3如图3,建立空间坐标系,从z轴上点A开始的粗线表示圆柱弹簧,点P为弹簧上任  相似文献   

9.
绍兴市2000年中考数学试卷中第27题:如图1,在面积为4的菱形 ABCD 中,画一个面积为1的△ABP,使点 P在菱形 ABCD 的边上(不写画法、保留画图痕迹).此题并不是举足轻重的压轴题,只是一道非常一般的作图题.说它一般,因为只要在菱形ABCD 的边 AD 或 BC 上找到中点 P——作出线段的中点,然后连结 PB 或 PA 即可;但从知  相似文献   

10.
九点连线     
你能用一笔连续画4条直线,把左面的9个点连起来吗? 这道题没有任何提示告诉你们应该如何思考,在画的过程中,你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点开始,朝不同方向画。你会很快地一笔画出6条或5条直线把点连起来,如下面的两种画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呈现填写图1(1)—(4)相应的线段数:(1)__条线段,__条线段,__条线段,__条线段;(2)根据上题的数据,请猜想,当线段AB上有10个点时(不含A,B两点),有几条线段?(3)当线段上有n个点(不含两端点)时呢?答案:(1)1,3,6,10;(2)66条;(3)■条.这是笔者在讲授六年级第二学期“7.1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时候,学生在课上问的一道题.笔者在课后作了进一步的变式拓展,现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芮金芳 《新教师》2019,(9):74-7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由于正八面体以上的三种正多面体的直观图的画法在教材上没有讲,教学参考书上没有,一般参考资料上也没有。教师凭书上的图形观察、模仿虽可勉强画出,但很难画准确,影响教学质量。在此,我把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画法提供参考。一、正八面体的画法: 1.画三条两两垂直平分的线段的直观图(补助线)如(图一)所示取 AO=BO=CO=DO, EO=FO=1/2AO  相似文献   

14.
数学活动课上,大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来数线段,看谁数得又对又快。”话音刚落,小熊马上报出了答案:“10条。”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小熊。只见小熊不紧不慢地说:“我先数这条线段中共有几个端点,然后根据线段数=点数×(点数-1)÷2的公式计算的。这道题共有5个点,所以就有5×(5-1)÷2=10(条)线段。”大家都说这种算法好,可这个公式怎么来的呢?小熊接着说:“大家看,A和其他4个点之间有AB、AC、AD、AE4条线段;B和其他4个点之间有BA、BC、BD、BE4条线段;C和其他4个点之间有CA、CB、CD、CE4条线段;D…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电线长20米,用去五分之四,用去多少米?”教学时,两节课的不同处理留下了不同的感受。笔者先按照传统的备课方法,把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尽量仔细地考虑,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题目。先让学生读题,然后画出线段图,再引导学生凭借直观图的提示按下列问题一步步思考:1.用去五分之四,是指用去了谁的五分之四。2.把谁看作单位“1”?3.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道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4.怎样列式?层层周密细致的铺垫提问,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顺利地列出了算式:20×45。接着,我要求学生用其…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道习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对这道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一道题就能解决一串问题的本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题目 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初中《几何》第二册第113页第13题)提示:运用边角公理证明△ACN≌△MCB.本文就以此题为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探讨.图1图21 结论不变,变换图形变换1把△ACM沿AC翻折180°,如图2.变换2 把图2中的△ACM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如图3.图3图4变换3 把图3…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引导学生巩固“三角形”全章的重点知识和内容 ,使学生能够总结出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和线段中垂线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本文通过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的解证方法 .图 1原题 如图 1,已知E是∠AOB的平分线上的一点 ,EC⊥OA ,ED⊥OB ,垂足分别是C、D ,OE交CD于点H .求证 :( 1)∠ECD =∠EDC ;( 2 )OC =OD ;( 3 )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几何》(第二册 )P97B组第 3题 )证明 :( 1)因为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 ,且EC⊥OA ,ED⊥OB ,所以EC =ED .故∠ECD =∠E…  相似文献   

18.
首届全国“六·一”杯小学始竞赛六年制三年级试卷中的第五题的第2小题:“用线段把下面的点连起来,可连成几个正方形?”我认为可连成20个正方形.具体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95年第5期《克服“滑轮”分化的探讨》一文中谈到:“指导学生用规范的画法作图。”但在“滑轮画法练习表”的图e(下)(本文的图1),却并不“规范”。 1 图1存在着“知识性”错误。 教材中画出的动滑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是得出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和“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这两个结论的依据。然而图1与图2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巧画线段图     
小学数学第五册在继第三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后,编排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虽然这三种应用题数量关系相同,但后者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往往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就成为教师首选的辅助手段之一。但是,如果按照通常画线段图的方法,先画出表示条件的线段,再画出或找出表示问题的线段,仍然摆脱不了逆向思考带来的困扰。因此对这种应用题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时,往往会消耗大量时间。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