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1+X"模式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构建要以重点专业为引领,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以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为依据,确立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框架;基于核心岗位和工作过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导向性原则整合专业群课程内容;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群教学模式;按照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重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及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高度共享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2.
专业群建设是现阶段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结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实例,阐述了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专业群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历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证明。分析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基于"1+X"证书制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二者互融互通,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背景出发,深化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构建"普特融合、职教云+、协同培养"的卓越高素质融合教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实施成效进行了三方面的总结提炼,以期对同类专业群的构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的关键。建设高职化工专业群,应选择适宜的构建方法,立足产业、打造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工学结合、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院校合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群实训体系存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整体性缺失、知识链设计与建设工程寿命周期管理的次序不一致等问题,以建筑产业岗位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结合"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对专业群岗位技能人才的要求,构建并实施了建筑工程专业群实训体系。实训体系内各项目的实施,既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或独立于课程理论教学开展,也可通过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进行单项或综合实训,从而实现建筑工程专业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围绕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的"素能本位、理实一体、内外融合"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措施践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秉承"艺术+技术"理念,依靠文化艺术大类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多途径融合助力特色发展。学院开设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动漫制作技术和传播与策划等6个专业。学院强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以"艺术+技术"为主线,以"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为引领,资源共享体现专业群建设优势,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软件数媒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专业群中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团队上的互相融通,并总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的途径和成效。文中还指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围绕岗、证、赛,结合就业岗位需求、“1+X”技能证书、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学习情况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基础共享、核心分立、高层互选、顶层融通。  相似文献   

10.
"单招"制度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招生制度在降低了运动训练专业入学门槛的同时,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为依据.提出了构建运动训练专业"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设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制订并实施了体现"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多方向职业综合实践课程并经三轮教学实验;完成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设计.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主要是: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较为新颖的高等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1.
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出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主要目标,厘清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问题,通过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等四个层面,探究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主要包括: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进而实现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专业群与课程群是高等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项新方法。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文章阐述了专业群和课程群的内涵、发展现状以及建设意义,分别列举了专业群建设和课程群建设可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重新修订了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从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定位、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优化了管理基础课程群教师团队,建立了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实践项目化、考核多样化的"一优四化"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基础课程群,进一步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配合饲料生产与应用岗位能力需求,建立"基础平台课程+职业两技能方向课程+就业创业接口课程"三阶段系统化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创建"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为基础,探索"双体系"、"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存在一些差别,所以构建"中-高-本"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吻合产业岗位群对中高本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结合企业岗位技能和规范标准,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设定,还要校企互动,共同制定"中高本贯通"专业培养目标,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本文尝试研究建立差异化的中高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教育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的要求,在分析体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构建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方案。课程改革内容体系包括:提供体育科学理论课程群基本体育实践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相关实践能力的知识体系和拓宽专业面的交叉学科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实现专业群内部耦合、集聚发展的主要纽带,课程设置及优化是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产教深度融合、群内协同发展的基本抓手。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打破专业界限的壁垒和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内容结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重新建构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模块化课程模式,使课程适应专业群内的共生环境,为破解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改革难题提供思路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现状,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概况,电子商务专业1+X证书书证融通路径与方法,探讨1+X证书制度下电子商务专业书证融通实施路径,制定与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契合的融入方案,重构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匹配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标准知识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造专兼结合师资团队,深化校企合作,探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落实推进1+X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19.
“双高计划”启动以来,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更加凸显。本文以山东潍坊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双高专业群学生为对象,分析了专业群科技社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聚焦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通过创新构建“三室合一”科技社团新机制,实施科技社团人才培养“三匠工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适应性,有效提高了专业群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将CDIO模式引入到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包括课程实验、基础课程设计、基于课程群课程设计和项目级实践,逐级提高实践难度,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并改革了考核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基于CDIO模式的培养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