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用人单位对职员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为求提升自身素质,积累处事经验则开始多种形式的实习。但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对大学实习生在劳动中的主体资格予以界定,使其处于身份不明的状态。因此,从大学实习生的分类入手,依据具体情形逐步分析出大学生实习中身份的认定并提出有关法律建议,以求达到保护大学实习生劳动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实习生的身份界定影响其人身权益受损的责任归属,应将实习生分为就业型实习生与非就业型实习生。就业型实习生属于劳动者,实习期间受到人身意外伤害的,适用工伤规定。非就业型实习生不是劳动者,人身权益受损按侵权处理。建议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将就业型实习生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政府监督签订实习协议,强化实习管理,并设立强制性的实习责任保险,促进实习责任社会化,最大限度的保护实习生的人身权益。  相似文献   

3.
适龄青少年在职业院校学习及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是一种使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及职业,从院校过渡至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培训活动。目前我国法律对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还没有作出专门的规定。本文认为实习学生的身份应认定为特殊劳动者,其实习过程中的劳动权益应受到我国劳动法有区别和针对性的保护。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使用实习学生行为的监督检查,保护实习学生作为特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出在实习学生劳动法主体地位、工伤保险、劳动报酬、特殊劳动保护等方面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习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职业学校学生在岗位实习中享有人身权利、获得劳动保障的权利和受教育权。分析573份裁判文书后发现,实习生的权利实现面临困境,其人身权利保障存在漏洞,获得劳动保障的权利受到侵害且救济困难,受教育权受到侵害且未进入司法审查的视野。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未依法签订三方协议、劳务中介组织隐秘输送学生实习,以及实习生的非劳动者身份,是实习生权利受损的主要原因。为此,需加强《职业教育法》的配套立法,建立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并拓宽实习纠纷解决渠道。  相似文献   

5.
张平  谢东宝 《职大学报》2013,(5):106-109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其内容涵盖工作性质、聘用条件、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五方面.高校应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以广州三所高等职业院校为样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法获得有效数据,并与数十家用人单位进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加入党组织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从毕业生党员自身优势、综合素质、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等主客观因素对调查结果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6.
高校、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或兼职,其性质属青年劳动力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活动,对我国社会后备劳动力的培养及帮助学生从学校过渡到职场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实习学生的劳动技能、工作经验、服务期限等虽有异于企业内的普通劳动者,但其身份仍应认定属企业的特殊劳动者。在实习或兼职时受到人身伤害事故应依法认定为工伤,纳入我国工伤保险体系予以保障。人身伤害事故商业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可作为学生实习或兼职时人身伤害赔偿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顶岗实习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人身伤害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若要切实保障顶岗实习各方的合法权益,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外,还必须尊重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认可实习单位与顶岗实习学生间特殊的劳动合同关系,对实习单位与顶岗实习学生所建立的劳动关系进行保护。本文主要围绕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的法律救济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保障用人单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三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和提升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一种权益的维护纽带,劳动者是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进入各用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赋予了人才派送合法的身份,要求对雇用单位和用人单位各司其职,同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为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我国各区域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区域的人才派送中应充分运用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9.
吕芳 《职大学报》2004,(1):57-5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国企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与非劳动合同并存。劳资关系紧张,社会保障改革的滞后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有效的制度载体和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劳动法规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意外伤害保险以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及其所致残废、死亡为承保责任范围。在界定意外伤害时,应当紧紧抓住外来性、偶然性和急剧性这三个特征,才能科学的认识意外伤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事实劳动关系的研究一向是劳动法研究的重要领域,就其界限认定的问题,理应置于理论和实务的两个面向展开。排除无效说的同时应确定事实劳动关系作为概念的具体范围。针对两个最高人民法院答复的研究,发现应在法律解释的角度关注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界限问题,而扩张概念的深层原因在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救济性,或是劳动关系之外的救济困难。最后得出结论,为避免概念和体系的混乱,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或设计新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体育雇佣关系的定位和法律调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民法学、劳动法学的基本原理与体育相关理论对在运动员流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运动员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用人单位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应定位为体育雇佣关系;在体育雇佣合同中,应规定合同的最长期限,运动员享有自由流动的权利;运动员(雇员)所受的体育伤害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用人单位(雇主)承担雇主责任;尽快建立体育雇佣法来调整规范体育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多。究其根源,在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笔者从"过劳死"基本问题出发,对"过劳死"的定义、产生原因、危害进行简单的阐述,提出关于"过劳死"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济,包括加强公会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提供定期健康检查、心理疏导以及立法部门对于"过劳死"工伤认定标准的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青少年意外伤害问卷,对贵州省107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意外伤害在性别、城乡、民族、年级上呈显著差异(P〈0.01)。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预防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法学和保险学等基本理论,从学校体育伤害责任保险的内涵、特点、承保对象及与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的区别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设立学校体育伤害责任保险的可行性及作用,使人们意识到设立学校体育伤害责任保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加剧,"逆向选择"现象充斥着社会各个岗位,并被人们接受。"逆向选择"现象造成民办高校大专毕业生利益受损、遭遇农民工的排挤、劳动关系不稳定,引起就业观的混乱。从民办高校大专毕业生自身、民办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多维度分析"逆向选择"现象存在的原因中可以看出,加强就业观教育是避免"逆向选择"现象影响民办高校大专毕业生就业观的关键。因此,大专毕业生要准确审视自己;民办高校要强化教育、指导功能,加快改革步伐;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宣传;用人单位要科学、公平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的契约可否达成一致。劳资双方的契约,包括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劳动契约是明确的、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和文件,是外显的、受法律保护的;而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用人单位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是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有激励效果。企业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实施心理契约EAR循环管理,才能保持和谐劳动关系,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18.
郭声龙 《职大学报》2014,(1):66-68,109
劳动者的涵义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工人”为核心的劳动者理论,仅仅是对其身份的确认,且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合同为纽带的劳动者理论,是对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的确认.劳动者涵义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强势工人身份被淡化,而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得以加强,导致劳动者理论与司法实务的冲突.在司法实务中,要解决大量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劳动者理论的有益补充.我国劳动者理论应以从属劳动理论进行阐述,在制度上完善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的主要生产力,他们的健康安危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大学生活里教会他们简单必要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使他们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即可自救又可互救。因此,在高校学生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课改以来,随着学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然而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疏忽,不少学生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的同时也造成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对学校体育活动中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避免和减少发生意外伤害的几率,从而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安全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