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盟各国具有的丰富多彩、璀璨绚丽的艺术类型和艺术风格,成为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在艺术实践课堂上,深入学习东盟各国艺术独特的生存境况和表现方式、别具一格的舞蹈种类、独特的建筑特色等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鉴赏和珍视各国民族艺术价值。此外,结合课堂讲授、主题活动、歌舞展示、绘画展示、语言练习等教学方式,把东盟艺术融入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道德品质的提高与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地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韦星梦 《科教导刊》2024,(10):123-126
经过不断的重组、再生,壮族人民形成了兼具民族文化个性和地域文化共性的民族文化。将壮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具有广西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传承与发展壮族文化。当前,在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生命载体形式的“经验”资源失落、彰显语文特征的“技能”资源缺位、符合学生需求的“情感”资源匮乏三大困境。因此,语文教师应聚焦文化格局,增强资源利用意识;紧扣语文课程性质,选准内容素材;重视学生兴趣,不断革新学习方式,以将壮族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3.
续庆慧 《华章》2007,(4):153-154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区域性很强的国际博览会.它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会展文化;中国-东盟博览会又是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博览会,民俗文化注入便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理解和交流,是文化力整合作用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农学诚 《广西教育》2014,(39):162-163
壮族民间装饰图案承载着壮族的文化和精神,可将其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传播渠道及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以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51):168-169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种文明的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必然以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前提。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壮族文化对壮医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高质量壮医学人才需要传承与创新壮族文化;在壮医学人才培养中,要传承与创新壮族文化,策略包括:重点突出壮医学本身的特色与优势、注重与壮医学密切相关的壮族其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广西是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的前沿枢纽。广西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根据中国—东盟发展的需要,设置与东盟各国语言、经济、文化等有关的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的商务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8.
"那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花山文化"等多元素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广西壮族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全球化的发展使外部文化占据了人们的思维意识,壮族人民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自然文化生态失衡。生态视域下广西壮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提升人们对壮族文化认同,强调壮族民族文化的协同管理评价,构建壮族文化体系等,有利于推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可持续保护,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间装饰图案承载着壮族的文化和精神,可将其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传播渠道及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桥梁,以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龙头,打造壮族文化特色校园。通过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300多年来,壮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壮剧,其中北路壮剧更是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北路壮剧面临着日渐衰颓的命运。借助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的契机,它有了传承与发展的可行性。为此建议: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高壮剧知名度;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实现壮剧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黑衣壮服饰是黑衣壮族群的文化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通过对黑衣壮服饰的实地调查,研究黑衣壮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语境下民族优秀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相对独立的社会时空,使广西黑衣壮的服饰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它不仅塑造着黑衣壮服饰的文化精神,也规范着他们服饰的构成特征。他们崇尚黑色,从头到脚一身黑,而且服装款式、图案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反映了黑衣壮的审美意识,让世人体会到古朴的文化基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那坡黑衣壮服饰的解读,以期理解黑衣壮文化的本真世界,更为理性地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花山岩画文化地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山岩画是世界岩画的极品,花山文化是壮民族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岭南土著文化的缩影,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文化桥梁。政府和学术界对花山岩画文化地位的关注和研究,可以为花山"申遗"营造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全球化"现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对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影响。黑衣壮族群作为壮族的一支,地处偏远,但依然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黑衣壮文化在现代社会及全球化趋势中发生了深刻改变,其文化认同也因此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18.
龙胜位于广西桂林西北部,世代居住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与侗族。他们因为地域和族源关系在文化上有着较多的相似,都以山区稻作文化为根基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主要是综述该地区壮族和侗族的民俗文化的生长环境和山区稻作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广西作为岭南百越民族文明的一个摇篮,其饮食文化与这块古老土地的人类文明一样,史踪清晰,内涵丰赡,成就灿烂。通过对商周至战国时期古壮族饮食文化踪迹的探寻及秦至隋时期广西壮族饮食文化态貌的史料考析和文化钩沉,首次对商周至秦隋时期广西饮食文化态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糯米生产和消费的文化习俗,进而造就了独具风格的壮族糯食文化。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县马多依下寨的田野调查成果和学界对于边疆民族糯食文化的研究成果,就云南省壮族的糯食品种、制作工艺、糯食消费和进食习俗做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