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2月25日,"光致茂美——浙江出土宋元青白瓷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展出。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汇集了浙江省内20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的100余件(组)藏品,也是浙江省内出土青白瓷器的首次集中亮相。本次展览是继"澄泥为范——河南新出宋金名窑瓷器展""琼姿玉骨一一明清德化白瓷精品展"之后,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第三个"名窑名瓷系列特展"。"光致茂美"系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里对青白瓷的美学评价。青白瓷创烧于五代末北宋初,以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所产最具代表性,是南北制瓷技艺有机融合之产物。宋人认  相似文献   

2.
金晓春  江用虎 《收藏》2007,(9):64-66
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的鼎盛时期。宋代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为“青白瓷”或“影青瓷”。  相似文献   

3.
赵青云 《收藏》2001,(8):28-29
影青瓷又叫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薄胎瓷器。从它的器表看几乎是白色,不过与牙白、乳白色不同,而是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种青色,故称“影青”。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影青瓷乃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首创,由于产品精良,倍受青睐,广销全国。  相似文献   

4.
李云 《收藏界》2012,(5):58-61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创烧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史书最早记录青白瓷者为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白不用”,其后,许多记录青白瓷的墨迹就留住历史的长河中。如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何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  相似文献   

5.
积釉青翠,晶莹光润,久观之可以静心。这,便是此次的主角——青白瓷。青如天明如镜青白瓷,肇始于五代,成熟于宋代,是南方地区创烧的一类新品种,尤以景德镇所造最佳。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  相似文献   

6.
汤辉 《收藏界》2012,(5):55-57
景德自五代以来瓷业兴起,随着北宋创烧出精美的青白釉瓷器,景德镇一跃成为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其产品种类丰富、精美如玉、远销海内外,景德镇之名天下咸知。自北宋中期开始,景德镇所烧造的青白瓷品种中就包含着一类十分精美却鲜为人知的雕塑艺术品,达就是“青白瓷摩睺罗”(图1)。  相似文献   

7.
雨岚 《收藏界》2012,(5):62-66
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并风靡国内外,至南宋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两等地都何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那么,这个庞大的窑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窑门呢?为方便喜爱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现将各地烧造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资料加以整理,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程彩虹 《收藏界》2012,(5):43-45
关于青白瓷起源问题的探讨,二十余年来考古界与陶瓷界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繁昌窑进行了考古发掘,提出了繁昌窑青白瓷创烧于五代的观点,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  相似文献   

9.
雨岚 《收藏界》2011,(11):132
金秋十月,瓷都景德镇风清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青白瓷收藏家、研究青白瓷的专家学者以及收藏爱好者,齐聚这座风景秀丽而又因瓷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一个凝聚各方意愿的决定在这里产生,一个以专门收藏研究青白瓷的学术团体——宋元青白瓷研究理事会于2011年10月8日在这里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0.
刘艳 《收藏界》2013,(10):59-63
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众多精美的隋唐至金元时期的瓷器与残片中,有一种被誉为"饶玉"的白中略微泛青的、酷似中国古代白玉质地的青白瓷,特别值得推崇和关爱,它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窑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6,(15)
繁昌窑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南方地区专烧青白瓷的区域性窑场,窑址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的繁昌县西南郊,以西郊的骆冲窑和南郊的柯冲窑为代表。繁昌窑发现于1954年,其后安徽博物馆胡悦谦,故宫博物院冯先铭、耿宝昌等专家学者先后来窑址调查。1995年10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在繁昌召开,并出版了论文集。2002年9~11月,考古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13~2015年,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将繁昌窑研究推向深入。初步结论表明,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可能是我国古代最早大规模烧制青白瓷的窑场,对研究我国青白瓷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发现表明,繁昌窑第一期已开始使用"二元配方",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二元配方技术工艺的古窑场。繁昌属古宣州范围,其创烧与五代南唐国有密切关联,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南唐贡窑——宣州窑,因而该窑在研究古代贡窑或官窑制度方面颇具价值。2015年12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在繁昌举办了2015年会暨繁昌窑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并展出了考古收获的大批繁昌窑青白瓷及窑具。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7,(1)
正西安博物院收藏了一批西安北郊出土的窖藏白瓷50余件,其中带有"官"字款白瓷30件、这批瓷器制作规整,胎体轻薄细腻,釉色白中闪青,其精荚程度堪比中国古代白瓷的翘楚之作。窖藏发现这批瓷器出土于西安市火烧壁东村南部。1985年3月的一天,西安华光劳动服务公司的建筑队在西安火车西站北部施式时,在距地表0.6米处发现一灰色陶罐,内装瓷器百余件,因为陶罐当时已被挖破,罐内的瓷器也多有破碎。经随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7,(1)
正本期推出的定窑专题限于篇幅,对定窑的若干重要学术观点和新材料、后代仿烧定窑及定窑系、定窑颜色釉等问题较少提及。2012年,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曾主办定窑学术研讨会,项坤鹏先生在2013年第1期《故宫博物院院院刊》上做了综述介绍,现将部分观点摘录如下,以为专题之补充。历次考古发掘中,不断有带"官""新官"字款的白瓷和青瓷器出土,以白瓷居多。"官""新官"款白瓷在陕西、河南、河北、辽宁、北京、山东、内蒙古、四川、湖南、浙江、江苏、广东以及域外的埃及、韩国等地均有出土,器型有瓶、壶、罐、洗、碗、  相似文献   

14.
李喜萍  翟荣  赵希利 《收藏》2017,(1):74-81
西安博物院收藏了一批西安北郊出土的窑藏白瓷50余件,其中带有“官”字款白瓷30件,这批瓷器制作规整,胎体轻薄细腻,釉色白中闪青,其精英程度堪比中国古代白瓷的翘楚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正雍正官窑瓷器中,有青金蓝釉一种,其釉色青白相间,灿而淳穆,颇有动势,民国时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可见其变幻莫测,令人沉醉(图1)。这一釉色,一直以来,因其吹洒缤纷的效果,而被认为是康熙洒蓝釉(图2)在雍正官窑中的延续或者变种,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称:"青金蓝是受康熙洒蓝釉的影响而创新的品种,刻意模仿青金石(催生石)颜色。制作时,在微显青白的釉面上加吹深浅不一的宝石蓝釉,形成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并杂有  相似文献   

16.
曾智泉 《收藏》2007,(3):152-155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3):178-179
中国白的由来"中国白"是外国人对德化白瓷的尊称,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600多年前,德化白瓷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出发,穿越惊涛骇浪,漂洋过海,到了欧洲,被欧洲人视为"东方艺术之珍品"竞相高价购藏,并给德化白瓷以"世界白瓷之母"和"中国白瓷的代表"之美誉,从此,"中国白"品牌就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时至今日,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文博单  相似文献   

18.
藏界资讯     
《收藏界》2013,(2):135-137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宋元青白瓷研讨交流会”在江西景德镇开门子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一次集学术研讨、理事年会以及“雅昌网青白瓷网友会”于一体的专业盛会。会议为广大青白瓷专家及爱好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深了解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金溪窑探密     
吴定安 《收藏界》2011,(2):52-55
江西金溪蕴含着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有悠久的制陶历史,两宋时期的金溪窑属以景德镇湖田窑为龙头的青白瓷窑系,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已有涉及。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编著的《古陶瓷收藏与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对金溪窑也作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赵希利 《收藏》2009,(9):117-119
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与细白瓷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