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教材第九册《反冲》一课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反冲现象,建立初步的“反冲”概念,了解反冲的应用。如何增强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材中所列的水和气体的两个实验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教材中的实验1要求在一个高塑料瓶下部用粗锥子沿着一个方向,斜着钻6个洞,使6个洞之间的距离及到瓶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用四根线吊挂在支架上。这样做,可能导致现象不够明显或失败。原因一是塑料瓶壁较薄,洞难以斜扎;二是6个洞成对称,如果洞又扎得不够斜,会产生力的抵消作用,使瓶居中不转;三是用4根线吊挂,即使起初旋转,但到一…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第十五课《反冲卜课中,有一个自制水的反冲实验装置:用一个高塑料瓶,在瓶壁下部沿同一方向斜着扎6个等距的小孔,用线挂在支架上,实验时,往瓶里倒满水,会看到水从6个小孔朝一个方向喷出,同时瓶子朝相反方向转动。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水喷不远,瓶子转动得慢,或转动不平稳,悬挂瓶子的线绳扭力使瓶子转不动等问题,为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在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1.实验用的塑料瓶要有一定高度,瓶子越高,水压越大,水喷得越远。2.小孔要尽量扎在瓶壁的下部,这样水压…  相似文献   

3.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几个反冲现象,认识什么是反冲,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反冲的应用。 第一个实验是塑料瓶底钻6个小洞,使小洞的距离相等,然后用线系在铁架台上,再往塑料瓶里倒上水,看到水向某个方向喷去,而瓶子往相反的方向转动,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开始,有很多同学用两根细线系住塑料瓶,然后系在铁架台上,可当一倒上水,瓶子刚转了两圈,就又倒过来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反冲”实验 ,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反复试验 ,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具体作法如下 :找来用旧的矿泉水瓶 ,先把锥子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然后对着矿泉水瓶下部正中扎5~ 6个洞 ,使洞与洞之间 ,洞与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在每个洞中插入一根喝饮料用的弯管 (若接缝处有缝隙 ,可用橡皮泥堵住 ) ,并将瓶上的每根饮料弯管弯向同一个方向。用细线悬挂在铁图 1    图 2架台上 ,当向瓶中注水后 ,水瓶中的水就会沿饮料弯管口向同一个方向 (逆时针或顺时针 )喷出 ,同时水瓶也会…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雨后生彩虹”。是不是每次都这样呢?材料●塑料矿泉水瓶两个。●圆规一枝。●大头针一枚。实验1.用大头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50来个小洞。2.将塑料瓶灌满水,盖上扎了洞的瓶盖。3.你背对太阳,伸出双手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它。一股股水流从瓶盖小洞里喷出(你使它往上喷  相似文献   

6.
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柬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  相似文献   

7.
第十二届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的压轴题如下 :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图 1中的两个实验现象说明气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有什么关系 ?  甲 下垂的两张纸 ,向中间吹气 ,这两张纸相互靠拢 .乙 向饮料管 A吹气 ,饮料管 B中的液体会上升并从管中喷出 .图 1 有关气体流动的两个实验(2 )用细线吊起一个空的塑料饮料瓶 ,用手转动饮料瓶 ,使它绕对称轴线旋转 .转动的塑料瓶带动四周的空气绕它旋转 .如果这时用电扇向它吹风 ,由于瓶的转动 ,它两侧的风速将不一样 ,如图 2所示 .按照第 (1)小题中发现的规律 ,旋转着的饮料应当向哪个方向移…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2019,(3):4-5
北极星在北半天球清晰可见,似乎一动也不动。它一直都是这样的吗?在成年人的帮助下,用圆规尖在塑料瓶盖上扎一个洞,并把它稍稍扩大。扌巴一根火柴从这个洞中穿过,火柴头的一端距离瓶盖稍近。在桌面上旋转这个陀螺,同时保持火柴直立。观察火柴的运动。如果火柴无法保持直立,就多试几次。然后再次旋转陀螺,这一次要斜着旋转它。火柴画出了怎样的运动轨迹呢?  相似文献   

9.
一、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做好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来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到相同的效果(其原因有待分析———编者)。再如九册《热空气》一课,做塑…  相似文献   

10.
滴水转瓶     
一、实验材料与工具:大塑料瓶一个、饮料吸管4根、细线一段、剪刀、锥子、胶带。二、实验方法:⒈大塑料瓶剪去上部分,如图一。⒉靠塑料瓶底部,用锥子钻出4个等距离孔,如图二。⒊将饮料管剪成5厘米~6厘米长4根,按同一方向斜插入4个孔中,用胶带封闭固定饮料管,如图三。⒋在大塑料瓶上边等距离钻3个小孔,穿入细线,如图三。⒌将大瓶中灌满水,塑料瓶就按同一方向喷水旋转。三、实验原理:由于重力作用,水由饮料管喷出。又因饮料管按同一方向斜插入大瓶中,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大瓶便旋转起来了。滴水转瓶@蒋金燕!江苏 @陆…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反冲"实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反复试验,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具体作法如下:找来用旧的矿泉水瓶,先把锥子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对着矿泉水瓶下部正中扎5~6个洞,使洞与洞之间,洞与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12.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大塑料瓶,在瓶壁下部用粗锥沿一个方向斜扎6个等距离的洞,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水后,观察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将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利用酒精受热蒸发速度较快的性质,即在钻有小孔的密闭容器内加热酒精使之迅速蒸发,从小孔向外喷出蒸汽产生反冲现象的原理,设计了既安全可靠又充满激情的模拟火箭实验。酒精蒸汽喷出时遇明火产生漂亮的火舌,拖在…  相似文献   

14.
夹枣准备:碟子、枣、适合宝宝用的筷子。游戏方法:家长先把枣放到桌子上,让宝宝用筷子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夹到碟子里。宝宝都夹好后,家长说":宝宝真棒啊!"击倒塑料瓶准备:几个体积适中的空塑料瓶、小球(或其他物品,下同)。游戏方法:家长将塑料瓶放在距离宝宝约1米远的地方,让宝宝扔小球击倒塑料瓶。小贴士:当宝宝熟悉玩法后,家长可适当增加宝宝与塑料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往塑料瓶或塑料袋中注满水,如果侧壁上有孔眼便会有水流喷出,那么,水流喷射距离的远近和哪些因素有关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一、液体密度对喷射距离的影响取3支大小相同的塑料瓶,用大头针在距瓶底相同高度处分别插入,然后,往3支瓶中分别注满清水、10%的食盐水和饱和食盐水,并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以水  相似文献   

16.
潜水艇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①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②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课本中 ,有一段“观察失重现象”的叙述 :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或塑料瓶 ,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 ,用手指按住洞 ,在里面装上水 ,移开手指 ,水就从洞中射出 .显然大气压强p0 加上液体重量产生的附加压强p =ρgh ,大于小孔外侧的大气压强 ,水就从塑料瓶小孔中射出 ,接着让塑料瓶自由落下 ,在下落过程中 ,水将不再从孔中射出 .在教室中演示观察过程中 ,只有部分学生观察到射出的水流在自由落体时停止射出 .( 1 )改进 :找一个用过的圆柱形“矿泉水”或“纯净水”塑料小瓶 (带盖的 ) ,在小瓶底部侧壁四周打上 2 0个小孔 ,小孔的直…  相似文献   

18.
塑料瓶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废品,如果将之合理使用,则可以变废为宝。一般情况下,塑料瓶分为带喷头塑料瓶和有瓶盖塑料瓶两种。带喷头塑料瓶是指塑料瓶瓶口安装一个喷头,用力按喷头时,瓶内的压力变大使里面的液体从喷口喷出。常见带喷头塑料瓶有装有洗手液、洗洁精、洗发水和沐浴露等的瓶子。有盖的塑料瓶就是普通的塑料瓶,包括饮料瓶、矿泉水瓶等。生活中的塑料瓶,通常是一次性的,用完后就变成了垃圾被丢掉,这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若能合理利用,发挥其功效,将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9.
《反冲》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5课。教材首先是把一高塑料瓶斜着钻孔,往瓶内倒水,观察水和瓶的运动方向;接着观察气球放气时的反冲现象;然后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冲”;最后让学生了解反冲的应用。 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在特定的指向下,较容易得到结论,而且实验也勿需学生动太多的脑筋就能完成,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不够深入。本来气球就是学生的常  相似文献   

20.
用气球做反冲实验,是为了使学生弄清并理解“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实验做了一些小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