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圄.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4.
教导、教导,顾名思义,不仅要"教"还要"导",更要善"教"善"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导主任,既要当好"教头",又要做好"导师".那么,怎样才能善"教"善"导"?  相似文献   

5.
越过儿童与教化之间的纠缠,儿童现象世界作为一种本真的存在,对哲学上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儿童是成人的根,童心是儿童存有的根,童心自然是成人的根,童心乃人类文化与自然历史之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童心""赤子之心"是"善端"之发源地;在西方哲学中,善是理性自然进程中之"普遍原理".因此,童心是善之奠基.只有首先护持先验之"童心",个体与城邦之"善"才有可能.以"童心为善奠基"反思儿童研究的地位,儿童研究理应成为未来关于人的研究之中心学科.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不需要教育,教育学的理论逻辑首先在于认识到儿童精神的本性,复归儿童生活的本真,发现作为善之奠基的童心哲学.  相似文献   

6.
"至善(perfect good)"理论是托玛斯·阿奎那伦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奎那的"至善论"与其前辈奥古斯丁的"至善论"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根本的不同.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神学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修偏补弊,以诠释自己的"至善"意趣,由此补正了奥古斯丁关于神恩与人性各行其道的格局,从而成为近代启蒙价值复兴的过渡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在实践中不断淬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以达到"知其善"与"行其善"的统一.王阳明的知行观强调"知行合一"复本体的明觉.这对当下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行而不久"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9.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写作倡导抒写生活的"真",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善"的、"美"的;个性化写作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  相似文献   

13.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哲学观点从"法轮功"关于"真、善、忍"说教的荒谬性,"神道"与"人道"的对立决定了"法轮功"所谓"善"的道德的伪善性和"反人道"本质,某些知识分子信奉"法轮功"的原因在于其世界观的不彻底和不完整性以及从宗教必须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规律来看"法轮功"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性质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法轮功"的邪教性质.  相似文献   

15.
<祝福>中柳妈这个人物,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虽是个小人物但却是个重要人物.从她身上有几个"闪光点"能反映出作品的主题. 第一,柳妈身上能反映出鲁镇人们的冷漠无聊.柳妈是可恶的、虚伪的"善"女人,她和鲁镇的那些老女人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宜概括为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确立"欲说"的观念,在行动上激发学生"乐说"的兴趣,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善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善问"和"善待问" 《学记》中要求教师"善问"和"善待问":"善问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意思是: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困难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像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是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这种"从容"、"尽声"的回答,可以使问题一环紧接一环,步步深入地进行下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19.
在中职学校,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呢?本文作者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真、善、美"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究竟应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应该采取怎样的课题研究形式与方法,颇值得思考和研究.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应与高校或者专业人士的课题研究区别开来,并做到"慎""善",即慎做大课题,善做小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