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句半”本来是舞台上演出的文艺节目,怎么会和教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它和很多师生互动极为相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如教师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这是苹果。”教师问全班学生:“他回答得对不对啊?”全体学生:“对!”这像不像“三句半”呢?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到底有没有价值,单单从“三句半”的“半”上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那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因此,像这种“三句半”式的师生互动真的该叫停了,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应该还有它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方式最直接,信息交换效率最高,反馈最及时,师生情感活动最丰富的一类教学方式。无论什么类型的问,教师的提出问题总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提问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所起的作用如何?如何使所提问题的组合达到最佳?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一、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相似文献   

4.
笔者观摩了一些具有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一节课设计了十几个问题,把对文本的解读变成问答的形式,问答结束,这一节课也讲完了,学生回答很热闹,由原来的“满塑灌”变成了“满堂问”,要么,一节课设计两个问题,如: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了本文层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解决,教师简单地点拨,“满堂灌”变成“满堂议”。  相似文献   

5.
提问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在口语中,回答练习有助于对话能力的培养。但回答练习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提问和学生之间进行问答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问得巧,问得有艺术性。一、就划线部分提问这种提问,一般来说学生做起来并无多大困难,但对于要求简略回答的WH疑问句(一种常被忽略和容易答错的形式),学生未必注意。如,就“OurteacheroftenhelpsusinourEnglishstudy.”一句提问时,不能在“WhooftenhelpsyouinyourEnglishstudy?”问句中加助动词“does”。另外,类似howoften,howlong,howsoon…  相似文献   

6.
“启发”就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怨而有所领悟。“问答”则是发问和回答。可是我们有些教师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视“启发”为“问答”。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而不作任何启发,全叫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师  相似文献   

7.
开学第一堂课,我照例对学生进行常规性教育。当我问及学生:“你们学习政治的目的是什么?”只听见下面有同学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回答得真是太好了,是哪位同学回答的?”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了金小飞身上。对于他近乎“标准答案”的“套话”,我自然大加赞赏,因为能用如此“术语”进行回答的绝非等闲之辈。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问:“Whocananswerthequestion?”学生一边举手,一边高喊着:“me,me……”抢着回答,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而当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却不能马上静下来倾听同伴的精彩问答,有的做着无关的事,有的在说悄悄话,有的在玩文具……缺少倾听的课堂问答,最终变成了师生一对一的对话,课堂的互动和生成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化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问:“Whocananswerthequestion?”学生一边举手,一边高喊着:“me,me……”抢着回答,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而当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却不能马上静下来倾听同伴的精彩问答,有的做着无关的事,有的在说悄悄话,有的在玩文具……缺少倾听的课堂问答,最终变成了师生一对一的对话,课堂的互动和生成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1.
马永清 《内蒙古教育》2003,(2):39-39,46
提问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熟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师生寒暄式。问题设计得极其肤浅,甚至根本没有设计。“是不是?”“是。”“对不对?”“对。”“好不好?”“好。”就好像师生见了面以后的寒暄:“吃了饭没有?”“身体怎么样?”“父母亲可好?”这种互相客套的寒暄问答没有任何意义。目瞪口呆式。有一位教师讲绝句《回乡偶书》中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他突然问学生:“诗中为什么用鬓毛而不用头发呢?”问得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答。其实教师自己也没有准…  相似文献   

12.
薛爱琴 《山东教育》2002,(11):42-42,43
师:这个问题请×××同学回答生:(略)师:回答得很好。下一个问题请×××同学回答生:(略)师:这样回答行吗?谁来订正?从上面这段师生对话可以看出,课堂上传统问答的模式是:课堂上的问题油教师提出,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指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一模式的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做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听课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试图以师生问答或学生讨论的方式将教学过程推进时。总有不少学生不想或不愿发表意见。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永远是几位学生,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在课堂外谈笑风生的学生在课堂里伺以成为“守口如瓶”的听众呢?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新的教育观念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数学课堂上出现的“观众生”,应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为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上了一堂记叙文写作指导课──《<一件小事>──记叙文写作的范例》,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一上课,我与学生们通过问答形式温习了关于记叙文写作的一些基础知识。 师:“什么是记叙文?” 生:“记叙文就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方法的文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那么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回答正确。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哪些?” 生:“顺叙、倒叙和插叙,插叙有时也叫补叙。” 师:“好!要写好记叙文,还需要哪…  相似文献   

16.
“理答”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的理答可以让课堂充满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7.
班会课上。“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桔子应在什么时候采摘?”“十月。”“十一月。”“‘八月柚、九月桔’在农历九月后采摘。”……。学生七嘴八舌地边思考边回答。“都回答得不错。”班主任接着说,“桔子宜在九月之后采摘。到了适宜采摘的成熟期的桔子,外观,橙黄漂...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什么“对语深巷有回声?”为什么“电报可以传家书?”为什么“寒冬腊月水缸裂?”这些有趣的知识问答不是物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也不是电台的知识竞赛,它们是一百多年前载于传媒报端的科普互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格致问答”.这些问答不仅是包括物理学在内的科技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观摩教学课上,我请学生刘x回答一个问题时,她十分勉强地站起来说:“我不回答你。”我原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忙问:“什么?请你再说一遍。”那学生轻轻地、又十分认真地说了一遍:“我不回答你。” 这时,我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回答虽然平静,但却像热油锅里撒下一把盐,使本来问答和谐、严肃有序的课堂顿时“开了锅”。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甚至嗤嗤讪笑;也有的怒目而视着刘x。前来观摩的领导和同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我不回答你”弄得瞠目结舌,有的摇头,有的惋惜,有人低眉蹙额,当然也有少数窃喜者。…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 (片断一)老师引入教学:“上节课认识了塑料的哪些知识?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用品?”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接着老师又问:“为什么下雨天要穿塑料胶鞋?为什么洗碗时要戴上塑料手套呢?”(师边问边展示她手中的橡胶手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我妈妈就是用它来搞卫生的。”“我家里也有这种手套。”“可以防水啊。”一个小男孩边叫边晃悠着他手中的橡胶手套。老师一听,对小男孩说:“你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做实验来研究一下塑料还有什么特点。”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