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常见到、听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某领导顶着炎夏烈日,慰问炼钢炉前的工人;某领导冒着严寒,顶风冒雪视察某建设工地;某领导在风雨交加中访问了某水利工地;某领导节假日不休息,慰问生产第一线职工,等等。这些报道都是事实,它反映了领导关心工程建设,关心职工的行动。但是,这类报道也使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长年累月在高温下操作,在严寒下作业,在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里工作,在节假日里坚持  相似文献   

2.
韩导勤 《新闻界》2001,(4):59-59
时下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无论你是翻阅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地方新闻频道,都不乏这些方面的感觉:一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在一个版面或一个节目的地方新闻中,常常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是有关各种会议的报道。说“滥”,是说有许多本来可不报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都作了报道。对此,群众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让读者观众也泡会海”!二是官员活动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地方领导大凡开会、下基层等,一有活动就要报道。说“滥”,是说除了地方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儿、随员都争相见报、上镜头。对此,群众戏言称:…  相似文献   

3.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4.
大洋两岸同日寄哀思 在湘南的罗霄山脉中段,有一个美丽而优雅的地方,碧水蓝天,民风淳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就是享有“江南夏都”之盛誉的桂东。  相似文献   

5.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这样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我的印象里,“真抓实干”这四个字,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不仅中央领导讲,省、市、县、乡各级领导也都在讲。但现在的情形怎样呢?应该说,有很多地方确实是“真抓”了,“实干”了,但也有不少地方却仍在“假抓”、“虚干”。这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我们有许多工作,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了。  相似文献   

6.
“穿靴戴帽”各人所好,本来不值得如此关切,还要探源;然而这里所说“穿靴戴帽”指是稿件中的“瘰疠疙瘩”,却是必须动动手术切除的。许多来稿中(主要是消息和通讯),在报道某人或某单位的工作成绩的时候,常常见到这样的语句:在上级党委(或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某某单位或领导、个人的大力帮助下;甚至有更正确、更高层的——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等等。动态和经验性的报道,则常常是“针对什么什么”,“为了什么什么”,“结合什么什么”,不一而足。这些话自然是无比正确,可同时也实在是无比无用。  相似文献   

7.
一支强有力的记者队伍在去年整风的第三阶段,山西日报编辑部会发动全体工作人员检查了领导,检查了几年来的报道工作.在检查中,大家一致认为几年来报纸的报道质量是在不断提高,但大家又不满意这种提高的速度,并检查出了报道工作中的不少缺点.这主要表现在报纸对各项工作的报道不够及时、准确、有力.形成这种缺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缺乏一支强有力的记者队伍.几年来,一些观察能力较强,善于写作的琵者,几乎全部辑作了编辑或领导工作.省委和地方党委虽会下决心给配备了一批地方记者,这些同志也熟悉地方工作和当地群众的情况,但是不熟悉编采业务,常住下面,没有人带颔提高得不快,编辑部常常依靠不上;  相似文献   

8.
8月,在中共湖北省委老干部局、湖北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湖北省首届经典老歌大赛”活动中,湖北省档案局退体老同志的女声小合唱获得三等奖。年初,局领导对参赛提出要求,参加演唱的老同志更是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昂扬的热情,她们冒着酷暑,坚持排练,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有时也称“情景模拟”、“现场模拟”、“情景回放”、“形象化再现”(在法制题材的电视报道中则称“案情模拟”或“案情再现”)等,它往往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通过绘画、动画、道具、重演、扮演、模拟、特技等手段,把过去的客观事物重现出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情景再现”较早地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在电视领域则较早地出现在政  相似文献   

10.
暑期的晚上看了一档本市的新闻节目,报道的是某公司为了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为了企业的利益,工人们的奉献精神值得学习。不过,坐在家里看电视都流汗不止的我,也生出这样的疑问:工人们放弃休息,在酷暑里工作,企业有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从电视画面上看不出来)即使工人们自愿加班,加班工资是否按规定发放?也许这与我们的报道内容关系不大,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嘛!不过如果媒体大力宣传的某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却对工人克扣盘剥,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加班加点”的事在一些企业经常存在,这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新闻知识》2005,(2):63-64
精确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它是指记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此,精确新闻形成了与传统新闻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它是“把事件、人物、行为或态度用数字来表示,然后进行分析”,数据信息成为报道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地、市、县报中,经常可以看到农业报道上“春季闹春耕,夏季战双抢,秋季抓秋收,冬季搞基建”;工业方面“春季开门红,夏季战高温,秋季夺高产,冬季超计划”等等。这些报道,我们称它为“四季歌”。过去报纸唱“四季歌”有着共同的毛病:一,没有新意,老一套;二,跟着季节跑,死板,枯燥;三,只要把时间、地址、单位一换,去年和今年同时期的报道是一样的,公式化。一句话:有些“四季歌”不是新闻,而是生产环节中的一种进度表,这样的文稿登在报纸上,怎么能吸引人呢? 然而,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农村工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地方党政部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能摆脱季节性。因此,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人民喉舌的党报,在紧紧围绕地方党政机关的中心工作中,如何把“四季歌”唱好,唱新,让它具有吸引力,去影响读者,指导工作,这是我们地方党报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来,笔者研究了《郧阳日报》在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做到“四季歌”常唱常新,受到领导和基层干部、农村、工厂读者的好评。他们“常唱常新”有三点:一是抓问题,在深字上下功夫;二是找冷门,在广字上做文章;三是写人物,在新字上动脑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7,(8):79-79
有人称冰上高尔夫为又一项极限运动。想想看,在格陵兰岛乌马纳克这个位于北极圈以北600公里的地方,冒着极度的严寒,不要说击球了,单是这漫长的球道对身体和意志来说就可算是莫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论坛》2007,27(5):F0002-F0002,I0001,I0002
2007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与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广东省委主席罗富和一起,在惠州市以及博罗县相关领导陪同下,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到博罗县罗阳镇寨头新村作坚持群众路线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5.
“严师手下出高徒”。某师政治部主任李光明,就是这样一个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在有才上“严”字当头、决不姑息的领导。正因他这一“严”,任团政委3年间,先后有12名业余报道骨},退伍后被地方报刊、电台招聘为编辑,两名报道骨干被直接提干,8名报道骨干考上了军校,还为上级新闻单位输送了4名业务尖子。师里的新闻报道工作也走在了前列,那是他走马上任团政委的第一天,报道骨1‘小肖的一篇反映部队支援地万建设的稿子被一家报纸登了出来,并做了突出处理。可稿子并没有引起奸的反啊,反而使官兵们议论纷纷,说这篇稿的内容是“瞎…  相似文献   

16.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村长” 一些报刊上报道当今的农村工作,屡有“村长”一词出现,及至有个电视剧,剧名就叫《一村之长》,剧中台词里也是“村长”长、“村长”短叫个没完。这是不对的,应该称“村委会主任”。“村长”的称谓,在我国解放后几经变化: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前,村级行政领导称“村长”;人民公社建立后,各村的行政体制是大队、小队,行政领导称“大队长”、“小队长”;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乡村的“公社”普遍改为“乡”(镇),村级建立“村民委员会”,村级行  相似文献   

18.
丁莹 《新闻三昧》2001,(11):28-29
解释性新闻也称分析性新闻或背景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我国,报纸上常见的“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瞭望”及“平民观察”等栏目都属于解释性新闻。对什么是解释性新闻有多种说法。综合各家意见,解释性新闻是介乎纯新闻与调查性新闻和新闻评论之  相似文献   

19.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20.
黄祖松 《新闻三昧》2001,(10):46-47
何谓“反面文章正面做?”即基本事实是负面的该用批评报道的方式去反映事实而采用了表扬报道的方式。例如,某地社会治安不好,民怨很大。“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报道策略常常是选取个别社会治安好的例子进行报道,企图用好的例子把这一地方的治安导向好的方面,或以此证明该地区社会冶安是好的。“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背后往往有个“负而背景”。如一则报道说:某地某领导调动工作时不带走公物。其背景是什么呢?原来这个地方许多领导调动工作时都带走公物!于是,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