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2.
收到《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的两份用稿通知单,笔者感触颇多,无以言表,只有说“好”! 编者和作者本是同根生。作者尊重编辑,编辑尊重作者,相互尊重,才能促进报刊业的发展。然而,时下有些报刊社的编辑对作者的劳动往往不屑一顾。有些作者辛辛苦苦写个稿子,投往编辑部,编辑大笔一挥,稿子面目全非。更有甚者,草草一阅就投进纸篓。稿子用了,样报也不寄,更别说寄“用稿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4.
文章、报道的写作过程大体完成之后,就可以考虑投稿了。有的同志想的比较简单,稿子写完,寄给报纸或刊物就行了。不,请不要忙着把稿件寄出去。在投寄稿件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一些经常给报刊写稿的人都深有体会:从作者手里寄出的稿件必须是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寄给报刊后经过编辑加工,它才能变成一个完全合格的铮亮的部件。如果我们写作粗糙,毛毛草草,拿出的“坯型”不成个样子,那编辑部就很难采用了。如何才能给报刊编辑部提供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呢?那就得将已经写成的稿子再认真“顺”一两遍。首先,通过“顺”稿,看初稿是否通顺、顺当。一篇文章在“顺”稿过程中,如果看之生硬,读之别扭,思之费解,就要查查原因。可能会有如下情况:有的文字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令人生畏,读不通;有的转折跳跃过于急促,缺少联系,硬邦邦;有的  相似文献   

5.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手高眼不低     
做编辑有年,我已习惯于用朱红毛笔涂改别人的稿件,为他人作嫁衣,并以此为乐事。但做编辑的同时,我亦做作者,写诗、写散文和随笔,写完寄给一些报刊去发表。亦编亦写,会使自己逐步地变得眼高手高,手高眼更高起来。曾有朋友说:编辑之写不好文章或不会写文章,这不重要,因为这无碍于他剪裁删削别人的稿子。但我却常作如是观:不会写文章的编辑,即使他再用心,却注定难成这一行之高手。因为不写文章的编辑看稿时多  相似文献   

9.
编辑桌前,时时有热心的通讯员对坐恳谈,或商量稿件,或传递信息。这种沟通和联系,无疑对双方都有裨益。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的通讯员朋友虽频频送稿。可取性却不大,只想靠编辑的“帮助”把稿子发出去。这既难为了编辑,也无助于通讯员自身的提高。有直言不讳的通讯员告诉编辑,自己单位正在评定职称,要争取个政工师,就必须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事关前途,请开绿灯。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10.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碰面,三句不离本行。谈话中,大伙不约而同谈到身边的“欠帐单”。所谓“欠帐单”,是指一些报刊采用稿件后,一不寄样报(刊),二不给稿酬。究其原委,可能是编辑工作忙,忘记了,财务环节脱节了,或邮路受阻。对此通讯员不该计较。然而,当写信去查询时,竟无人过问。这就难免令人十分遗憾. 为了促进报纸改进工作,一些老通讯员敢投书诉说,但刚步入通讯员队伍的新手们却不敢冒昧。他们深怕惹恼了编辑,怕沾上有“名利”之嫌,同时也担心对日后用稿无益。只好不敢声张,记在“肚帐”上。笔者建议:凡是拖欠通讯员稿酬的报刊,不妨学学上海解放日报,公开登报“招领”,请未收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我接触新闻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真正通门则没多长时间。前些年,写稿的盲目性很大,稿件体裁比较单调,用稿率也不高,被采用的稿子多在小报刊、地方电台上。近几年来,我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4.
我当兵6年。学习新闻报道已5年有余,稿子写了一大摞,获报刊编辑和读者好评的优质稿也不少。作为一个资深“网络记者”,我采写的稿件网络点击量也持续攀高,可唯独个人档案袋里的“荣誉系数”却一直上不去。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16.
有位通讯员一年内在各种报刊用稿达一百多篇。何以如此之多呢?原来奥妙在于一稿多投。有人说,这样做法不妥,他则振振有词地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将相同内容的稿件,同时寄给两家或两家  相似文献   

17.
如今,使用网络上的稿件,对报刊编辑们来说比较普遍,即使你是本地新闻的编辑,这种情况也并非全无可能。尤其是化和副刊成倍增加的版面让这些栏目的编辑们绞尽脑汁疲于应付,从网络上“下稿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但是编辑们在“下稿子”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8.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20.
以前我把写好的稿子乱投一气,如把写地方事情的稿件寄给《解放军报》,把反映部队军事训练的稿件送给《扬子晚报》难怪命中率不高。以后我注重克服这个盲目性,开始留心各地的报刊,潜心研究它们的性质、特点,对它们开辟的专栏做到了如指掌。稿件写成之后,该给哪张报纸最合适,反复比较,尽量选得“门当户对”。果然,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