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秦新论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动时代,曾经一度是“处士横议,百家争鸣”。其中以游说见长的纵横家们,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国君卿相,“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战国策书录》)在这一乱世之中,他们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当时,七国鼎立,相互兼并,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频繁地进行战争。其中,秦国凭借天时地利,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形成了对山东各国的严重威胁。迫使它们常常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而秦也常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威胁利诱,分化瓦解,意欲各个击破,最后实现统一,于是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合纵”,是为了“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三六一年,秦献公死了,二十一岁的太子——孝公继承了君位。处在西北的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比东方的六国要落后一些。直到献公的时候,秦国地主阶级才取得统治权力。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往往表现为“后来居上”。从孝公起,秦国开始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和商鞅坚持革新,实行变法是分不开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孝公,是一个有朝气的青年统治者。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代替周室,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要这样大干一番,不用说,首先要充实国力,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反动复辟势力,从而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国家。因此,孝公一上台,就下令求贤,为社会改革运动作好组织准备。商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募入秦的。商鞅出生于卫国,年龄和孝公差不多。自小爱读法家的书,把法家的先驱者魏国的政治改革家李悝作为学习榜样。他怀抱法家理想,曾投奔过魏国统治集团。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魏惠王不愿重用这个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变法革新的青年人。正在这个时候,商鞅听到秦国召贤的消息,就满怀希望地赶往秦国。  相似文献   

3.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楚辞产生的背景春秋末期的楚国,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战国初,北方各诸侯国已步入封建社会.在潮流的冲击下,楚国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实为必然之势.但楚国未能象秦国的商鞅变法那样作出彻底的改革,加以旧贵族顽固势力"谄谀用事",政治黑暗腐败,故国势积弱不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屈原,鉴于历史的教训,主张变法图强、选贤任能、联齐抗秦,借以挽狂澜于既倒,并把楚国引入富强之途.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代产生的商鞅法家思想,在综合三晋法家思想和其他诸子思想的前提下,在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章从分析商鞅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建构入手,揭示了商鞅法家思想的以独尊的君权为其理想的原点,以人的性利说为动力、用历史进化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和前导,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而推行法治;以重刑主义原则为支撑形成了一整套的法治思想,最终为秦国厉行农战,兼并六国构划一套完整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6.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纸上谈兵,是指只会空谈兵书,不知通变的赵军主将赵括在这次战争中使赵军惨败的典故。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趋强大。至战国后期,秦国成了七国中势力最强大的国家,它积极向东扩展,图谋统一东方六国,而东方六国唯有赵、齐二国可以与之抗衡。秦昭王时,实行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根据秦相范雎的建议,首先兼并临近的韩国。秦从公元前二六五年开始大举攻韩,从东、西、南三面向韩的上党地区进兵,使韩的上党处于包围之中。上党在今山西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7.
谭曲波 《教师》2010,(16):124-124
变法前的秦国历经了连年的战乱,贫穷破败,民不聊生,而其他列国却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时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并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唯有泰国取得最大成功、范文澜认为新制度在秦国得以实施,“因为秦国的腐化势力比较薄弱”。范氏“腐化势力”说的内涵,应指“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具体表现为守旧的奴隶主阶层相对弱小,世卿世禄制薄弱,宗法关系淡薄,这是由于秦国的婚姻状况所致。  相似文献   

9.
变法前的秦国历经了连年的战乱,贫穷破败,民不聊生,而其他列国却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时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并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述商鞅推行新法、严厉打击贵族保守势力时说:“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气焰。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相似文献   

11.
《孙膑兵法》明确提出"强兵之急者",乃"富国",要求"战胜而强立",达到"天下服矣",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是进行战争的基础,是"强兵"的前提条件,而"强兵"的根本和关键在于"富国",最终目的在于"强国"。同时,必须加强军队建设,并实行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为强国提供安全保障。这一"富国强兵"战略思想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富国是强兵之本,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力是强国之本,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为国家的全面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必须是社会主义和强国富民的有机统一。邓小平这一改革开放定向思想扬弃了以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空想的形式化的社会发展目标,为新旧体制的转轨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导向,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为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导,保证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新西兰是新公共管理改革最为迅速、彻底、全面的国家之一,它因改革的范围广、力度深、持续时间长、成效明显而被许多国家奉为典范。尤其是其在公务员制度改革,如创新执行长制度,丰富公务员培训,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北周武帝改革与后周世宗改革相距 40 0多年 ,但双方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背景相同 :都处于社会长期分裂、人民极度厌战的动荡年月 ;二是内容相同 :都进行了严惩贪官、澄清吏治的政治改革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经济改革 ,整顿军队、增强武备的军事改革 ,并采取了毁佛举措 ;三是作用相同 :都开启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北周武帝改革为隋统一铺平了道路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亦备受世界各国研究者的青睐.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二战以后,美国不断对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以应对全球挑战,维持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军事科技因素、主流文化、市场竞争等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社会公众、政府等组成的系统共同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系统,两者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各省的防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晚清各省防勇的发展演变情况,说明防勇已成为晚清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战争和地方治安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它的发展,还随之出现了各省的军政和后勤机构,这是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杜牧,并不仅仅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儒家思想是他的主要思想,他常年研究儒家经典,表现出强烈的尊儒忠君思想和深厚的忧患意识,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和眼光。他对兵家也很有研究,写下了许多吟咏战争的诗歌,并能联系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阐述“知兵”、“重兵”的重要性,主张平藩、御侮、富国强兵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曾受到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19.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几次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运动进行类型分析和作用分析 ,总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发生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改革运动 ,并论述了这些改革所发挥的不同的社会作用 ,进一步指出了改革的历史回顾给我们现实社会的五种重要启示 ,断定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