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怎样认识、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当前思想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没有不同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现代新儒家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帮助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文化思潮变动不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亦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以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4.
当代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文化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文化化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选择,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达成对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意识形态在当代发展的文化路径为:意识形态要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意识形态通过制度文化的构建加以强化;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环境的营建加以熏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加以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奠定了实践基础。“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7.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应该着眼于社会实践和文化精神两个层面与我国实际的结合.文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要实现后一层面的结合,从根本上说就应该抓住人这个问题来进行研究.尽管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历史层面而我国传统文化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理解人的,并且各自都有特定的时代内容和阶级属性;但两者之间仍有契合和同构的成分,这些成分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8.
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伦理思想渊源,蕴含丰富的时代伦理表达和深刻的伦理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价值之基,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向度.从思想渊源上讲,人民至上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从时代表达上讲,人民至上完整回答了“我是谁”的道德本体论问题、“依靠谁”的道德主体论问题和“为了谁”的道德价值论问题.从精神辨析上讲,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义与利的兼顾和德与法的并举.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道德发展的伦理向度,具有科学性与彻底性,受到人民群众认同并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面临的难题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补充拓展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统一的四重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话语表达、资源发掘、传播载体等方面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认为韩国与中国同属汉字儒家文化圈,加上历史传统与地缘上的密切联系,全面认识和了解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韩国的中国学研究方法和特点,对于开拓国内学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角和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结晶,它与东方文化也存在着深层次的间接联系,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形成间接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金融海啸的发生使人们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新自由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疑,有识之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又好义快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成熟-衰落-复兴”的过程,当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要考虑尊重历史,以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依托及在青少年中普及儒学。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乘着这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儒学热,影视界翻拍经典的高潮势不可挡。其中电影《孔子》的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孔子》对古装战争片模式的重复、对儒学思想的隔膜误读、对市场的自觉倾斜妥协等原因,使得影片重释孔子的预期并没有实现,远未触及儒家文化传统的核心。这些问题在其他影视翻拍剧中同样存在。在大众传媒时代,儒家文化传统该如何重建,这样一个急迫而重大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曹学佺佛教情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曹学佺崇信佛教的表现,揭示了曹学佺佛教情结的特质.文章认为,曹学佺对儒、佛二教染濡均深,但他能够融会贯通,兼采并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佛教的出世解脱和儒家的入世精神统一起来,使佛教的传统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相结合,交织互补、共生同在、相得益彰.这既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使自己走上了独特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8.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济先生(1921-2015)是1978年来以来中国教育哲学重建和发展时期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黄济先生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在于熔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于一炉,体现在他众多的哲学论述当中。价值立场上,黄济先生继承儒家研究人之为人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传统,探索“人的解放”问题;他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人置于社会现实中去,强调人的解放所需的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上,黄济先生走入历史、重视经验,坚持儒家的中庸之道,希望从各种极端的、对立的思想主张中,寻求一条新路;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给黄济先生以批判改造各种偏面思想认识的方法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生发智慧,与时俱进。总体上,在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中,儒家进取、务实、包容的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交相辉映,二者共同形成黄济先生教育哲学论述的思想风格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以大革命时期为中心话语,探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走向中国农村、认识乡土中国时,如何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