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当别人问他用多少时间准备了那节好课时,他的回答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曾经听学校一位参加全市课堂教学比武的老师说:"以后再也不到市里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了。"问其原因,他苦笑着说:"这简直是折磨人,从通知到准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堂课上了改,改了上,再改再上,反反复复十几遍,一堂课几乎每一分钟该说什么、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语文组推荐我参加比赛。而我不大乐意,渐渐地也就淡忘了此事。比赛那天早上,我猛然警醒:第三节该轮到我登台亮相,可我根本没想过今天要上什么课!  相似文献   

3.
诗外的功夫     
南宋大诗人陆放翁曾经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搞好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要钻研好教材,设计好教案之外,教外功夫又该下在什么地方呢?一、学点“亮相”的本领有人说:一堂课就好比一出戏,教师就好比是这出戏的导演兼演员。要有好的“亮相”,首先你得对自己来...  相似文献   

4.
章英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12):33-3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时一堂课下来后,感觉总好象喉咙里哽了什么东西似的,很不是滋味,这其中就有课堂教学中的败笔所致.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经验和教训,谈一些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提到一个共同话题:课堂教学究竟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什么时候不问?这就涉及数学课堂提问的视角问题.笔者受璧山县中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指派,到我县一所乡镇初中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了“勾股定理”一堂课.针对本堂课教学,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视角究竟在哪里?下面将该教师自己设计的课堂提问以及笔者观察到的课堂现象以点评的方式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人们常说,作文是改出来的。那么,谁来改呢?由教师改?作文的评改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但这样的辛苦工作学生根本“不领情”,不认真看“评语”,也就更谈不上自己去“修改”了。叶老主张改变由教师批改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说:教师只给些引导的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相似文献   

7.
“成功=经验+反思”,要想使课堂教学艺术得到较快提高,就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刍”。 一、教学“反刍”是对教学细节的思考 一堂课是由一个一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每当我们在评析同行的研究课时,往往要说说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有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所以。课堂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袁和林 《小学自然教学》2012,(11):M0002-M0002
常听人说“去过某个地方,就是记不清路该怎么走”,自己也曾经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只恨自己是路盲。也常听人夸奖某个司机的认路本领强,完全陌生的路,只要走过一回就记住了。  相似文献   

1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万丈高楼,图纸开始。几年的课改实践,课堂磨砺,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意义。突破了“设计”,课堂教学也许就成就了一半。2007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沪杭两地“同一堂课”教学研究活动的英语课堂教学,与来自杭州上城区的冯琛老师上同一堂课。  相似文献   

11.
姚蒙 《师道》2011,(5):31-31
笔者曾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实验学校就读,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后笔者与之交流。孩子说,他们学校上课很自由,也很无味。不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老师都叫他们读、读、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笔者问孩子,一堂课下来能记住多少东西,学到什么。孩子说,下课后,感觉什么也不知道,课后写作业时再去翻书本。  相似文献   

12.
王志宏 《山东教育》2004,(21):67-67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与缺点,那么他就已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两个平行班上同一课,后一堂课的授课效果总是优于第一堂课。很显然,我们每上完一节课后,总要对刚讲过的这节课的情况做简短的分析与思  相似文献   

13.
一、让学生“用心”学习,改课堂笔记为课后笔记初中的光学知识有三大板块: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要分心去记课堂笔记,而是全神投入讨论并总结出三大板块所涉及的知识点,我自己只在这个过程中稍加引导。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记下这一堂课的最大收获;记下这堂课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复习到,还有哪些疑问等。学生记课后笔记相当于重新梳理一遍课堂上复习讨论过的内容,不仅了解了应知应会的内容,还知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这比课后大量做练习效果要好很多。…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看一堂课是否成功,就是看你是否把学生讲懂了。也有的说,一堂课结束,要看学生记不记得讲课内容,记得了就叫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还有的说,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在于一个“用”字。“懂、记、用”,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论,是有区别的;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又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课堂教学指教师利用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且学生能明确知道自己从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中获取了什么知识,提升了什么能力,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需要探讨教师在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什么、怎么学。  相似文献   

16.
丛高 《化学教学》2009,(7):54-58
2008年12月5日.我校举行大型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来自省内外近70所学校的700多名老师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我有幸代表高三化学备课组参加了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了一堂专题复习课--同分异构体.本文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相关环节的构思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课改后,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改变教材情境、更换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似乎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动就不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笔者并不否定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但时常有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有“为了改而改”的倾向?是否感性冲动多于理性分析?是否叩问过“一定要改吗”、“改些什么”、“怎样改”等。笔者认为教材处理不是说改就改,而要回归理性,“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18.
刘艳 《考试周刊》2011,(47):16-17
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也不管你乐不乐意接受它,新课程改革来了。校领导无奈地说:"没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一支粉笔也要搞课改。"一线的教师们不得不为了更新文化理念、开阔文化心态而疲于奔命。各种配套的比武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并且日新月异,什么"探究性学习",什么"同题异构",最近又衍生了"片段教学"。我很疑惑:课改要改的是什么,仅仅是形式或是名称吗?  相似文献   

19.
一位智者门下有很多满腹经纶的弟子,他看到弟子们即将成才,心中自是高兴,但他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对弟子还有些不放心,于是把他们召过来,露天设坛讲了最后一课。 “你们看田野上长着些什么?” “杂草。”弟子们不假思索地说。 “告诉我,你们会如何让田野上长出庄稼来?” 弟子们愕然:这问题也太简单了。 “直接播种!”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到。 智者站起来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 。你们回去播种吧 ,一 年后再在此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来了,他们都很苦恼,因为播下种子后,庄稼不但没长出来,杂草反而更多了,弟子们急着向智者请教。然而智者已经离开了…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如果我们养成了自改作文的习惯,会使我们终生受益。怎样自改作文呢?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开始。 如果我们看到作文就“头大”,根本不想写,是不会对自改作文感兴趣的。所以,要想学好“自改”这项本领,我们就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开始。有些话只想说给自己听,那就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