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反沉默螺旋"的理论背景(一)传统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它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会判断和比较别人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一致处于"优势"时,就会果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地参与到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研究核心,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定位与论证,从而探求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新媒体语境下审视沉默的螺旋——以网络传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文霞 《今传媒》2011,(4):97-98
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说前提出发,探讨在网络空间中所谓的心理因子和社会因子等概念的表现形式,结合个案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继承与创新,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或失效、或弱化、或强化,从而使加强网络传播的研究与管理以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显得更为紧迫与必要。规范网络传播,实行法治化十分必要,而实行网络传播法治化管理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传播中,认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沉默螺旋理论,结合毕福剑事件的讨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机制中产生,并对网络空间的孤立恐惧和群体压力进行分析,说明沉默的螺旋会受到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兴起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适用于互联网环境。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大众传媒为信息发布方的格局。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究竟是否适用于自媒体呢?本文试图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论的角度,浅析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根据诺依曼的观点,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1.
认为网络舆情信息因其传播模式的网状化、传播内容的开放化、传播主体的隐匿化以及传播手段的个性化等显著特征,使得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与“使用和满足”等理论所强调的观点或假说,在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实践中,有的得到了印证和加强,而有的出现了背离和不适应。文章试图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使之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构传统效果理论的基础,研究者们亦开始验证原有的理论假说是否还能成立。通过比较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假说的验证性研究,发现国外偏向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国内侧重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与路径基本一致;同时在媒介内容多样性、受众行为主动性、个人心理复杂性、人际网络的影响力等变量还缺乏必要的测量与讨论。有关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也应围绕这些变量的设置与测量展开。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典型代表。以个人畏惧群体生活中的孤独感为研究基点,强调舆论的形成与人对周围"意见气候"的感知能力相关。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中,由于受众之间的交流少,并且在接受信息时呈一种线性的单向模式,人们会主观地认为传媒代表的就是多数意见。网络的出现,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地变革,同时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已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20.
汪燕娟 《青年记者》2010,(14):79-80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