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沉默螺旋"理论提出来的年代里,该理论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的舆论环境 ,但目前人类社会的交流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也随着网络时代里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进行新的发展和补充,在我们观测到的现象里,至少在小范围内,即在某一公共空间内,沉默的螺旋仍在生效,但放在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视角下,舆论则不再沉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下,中文互联网在各虚拟社区呈现"多个螺旋同时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雷阳 《新闻世界》2014,(9):115-11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意见,这一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理论。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和分析,阐述了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和反沉默螺旋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5.
2014年6月,玉林狗肉节的舆论争端达到最高峰,在这场舆论战中,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在特定条件干扰下发生了反向旋转,群体改变了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的合意,群体意见形成的狂热风暴在这次争端中表现得比沉默螺旋更为明显。本文试从道德判断、中坚分子、舆论的形成以及媒体角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法和大众心理学,探究互联网时期,沉默的螺旋假说不成立的条件,并指出在新环境下,沉默螺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庹继光 《新闻传播》2014,(3):11-12,14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但总体而言,微博平台上大量出现非主流观点,有利于各种观点展开碰撞,有助于推进人们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诺尔·纽曼青年时代在纳粹党的生活经历对于她后来的理论影响很大。第二,环境要素。现代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和过去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简单预测个人意见表达的变化,特别是过去个人社会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交流范围扩大至全世界。第三,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诺尔·纽曼忽视了文化、地区的差异对于个人沉默效果的影响。第四,诺尔·纽曼忽视了社会事件的类型、性质及人的个体性差异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只是将人们的意见表达行为简单地划分为意见表达和沉默。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作为大众媒体传播强效果论的"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的运行机制和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隐性沉默",并得出结论:新媒体环境下"沉默"依然存在,但控制舆论的力量已经分散。  相似文献   

11.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互联网上 ,根据传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螺旋是否会消失 ?本文从纽曼沉默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 ,检验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立恐惧动机”、“公开表达”等概念的适用性 ,结合有关CMC与FTF在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沉默螺旋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同时对“中坚分子”的分析 ,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沉默螺旋表现的一些特殊之处。文章还在最后对我国现实中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做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兴起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适用于互联网环境。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大众传媒为信息发布方的格局。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究竟是否适用于自媒体呢?本文试图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论的角度,浅析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现象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和条件下,尤其网络上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谣言四起,事态发展受到外界舆论影响而越加恶化。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浅析网络舆论引导中“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李德军 《新闻世界》2009,(12):142-143
本文对当前学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有效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内地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网络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本文试图把网络的特点与舆论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分析适用于解释传统大众传播与舆论关系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又回归到了强效果论的轨迹。该理论强调了大众媒介在引导控制舆论方面的作用。但到90年代末互联网广泛运用后,这一理论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沉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