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反沉默螺旋"的理论背景(一)传统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它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会判断和比较别人的观点,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与群体意见一致处于"优势"时,就会果断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地参与到讨论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     
梁锋  江妮 《新闻前哨》2013,(8):90-90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理论假说由3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  相似文献   

3.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诺尔·纽曼青年时代在纳粹党的生活经历对于她后来的理论影响很大。第二,环境要素。现代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和过去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简单预测个人意见表达的变化,特别是过去个人社会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交流范围扩大至全世界。第三,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诺尔·纽曼忽视了文化、地区的差异对于个人沉默效果的影响。第四,诺尔·纽曼忽视了社会事件的类型、性质及人的个体性差异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只是将人们的意见表达行为简单地划分为意见表达和沉默。  相似文献   

6.
常宁 《青年记者》2017,(21):29-30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正式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意见的公开表达受他们所感知到的大众意见影响,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时便会积极表达观点,而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时就会保持沉默.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业界对其的质疑和讨论也不断出现,相应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研究和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8,(3):46-47
一、网络表达自由,"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颠覆德国社会学家伊丽沙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派时就不会将它表达出来。因此,占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并据此总结了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一些独特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卫  左衡 《编辑之友》1999,(5):8-10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时代的舆论受到三股势力的左右,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成为支配性、主导性的意见时,持不同看法者便逐渐陷人沉默。“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作为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在上海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描述他们网络意见表达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特别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从概念上区分"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层次,并探讨其对网络意见表达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在体现"意见气候感知"的不同维度上,与社会上多数人意见以及与多数网友意见的一致程度等,对网络意见表达并无显著影响;而与主流媒体意见的不一致、以及与家长意见的不一致,对大学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合质化访谈对这些发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调查议题,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关键命题进行了一次中国大陆情境下的实证检验。研究在较大程度上证实了孤立恐惧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同时亦检验了交流忧虑、议题重要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对意见表达进行概念分解操作的必要,发言和沉默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牛牛  潘强 《新闻世界》2014,(12):81-8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新闻世界》2009,(6):123-124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为避免孤立,对多数派赞同的意见倾向从容表达,而当感知自己意见居于少数派劣势时,则选择沉默,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势,从而形成一种螺旋式过程。这样的沉默往往导致社会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恶俗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沉默声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民众参与讨论、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微博是影响力广泛的一种自媒体,谣言也逐渐在此滋生传播。通过研究微博上大V用户的转发情况,用传播定性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知识,发现微博大V用户即意见领袖在微博谣言的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0):63-68
"意见领袖"作为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其表现与特点都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特质。随着微博社交平台的逐渐发展,微博意见领袖这一角色也在逐渐发展成熟。微博意见领袖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受众的舆论走向,左右着大众媒介的观点。本文选取四位在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微博意见领袖,对其微博进行量化分析,从中归纳出新媒介时代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并对微博意见领袖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沉默的螺旋”:新媒体语境下的理论检视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诺依曼基于对德国议会选举的观察,提出了舆论形成与扩散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个理论从社会控制的层面,探讨了意见环境、群体压力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即个体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倾向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屈从于多数派的声音和观点,这种屈从最终促成了公众舆论中优势意见“一面倒”现象.①“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近50多年来,对于这一假说的实证和理论检验成为业界和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