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余饭后     
爱,是张存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爱是一张存折,每一天都有进有出。存入的是你对别人的.提取的才是别人给予的。后第一张存折是用来支付友情的。就像每月要交水、电费一样——一笔笔都需记录在册铭记在心,不得有误,更不能拖延拒交。如朋友请你吃了一顿饭、同事给你帮了一次忙、街坊们在你下班时递给你一茶半水等等,你都要在这张存折里随时存进你所有的付出。不然,等你急需的时候,就有可能遇到“停水、断电”的悲剧。第二张存折是给亲人的。所以,你的爱有无数个版本,分别签发给不同的人,有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本本不同,再糊涂的人也心如明镜…  相似文献   

2.
如果要评选2008年中国网络最雷人的词汇,"山寨"绝对能跻身前三名.短短一年里,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用起了"山寨"手机,电视里出现了"山寨"电视剧<丑女无敌>;小剧场里开始演出"山寨"话剧<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一个个外形相似的"山寨"明星也纷纷出演各类广告;更有老孟在网上要举办"山寨"春节联欢晚会,叫板央视春晚.  相似文献   

3.
田俊 《出版广角》2012,(2):89-90
也许,我不能预测,作为历史名词的"一角丛书",是会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长河里,还是可能幻化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品牌,但我认可我听过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相似文献   

4.
<正>有这样一种东西,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强大的身躯,但它却力量无穷。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人们需要时,它可以用数字凭据说话,用原件真实佐证,为你根溯渊源,帮你解决难题,它就是档案。有这样一群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他们的神圣职责,"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是他们的光荣使命,他们就是档案人。档案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社会活动所产生的记录,以其独一无二的原始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凭证和查  相似文献   

5.
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自己能遇到“重大”事件,碰到“重磅”人物,因为这些人和事最能牵动读者的情绪,最能产生轰动效应。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的事、平常的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长,也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通讯、消息、特写之类。近几年来,我发现了一块并不新的“新大陆”,那就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6.
平时我接触不少写作爱好者,他们中有人感到素材很多,一篇未了,另一篇又成熟了,也有人时常感到没东西可写,恨自己生活范围狭窄,捞不到好素材。对这后一部分人的苦衷,我不大以为然。诚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选取素材,对一个写作爱好者,尤其是新闻写作者来说,是一种优势,但不是唯一的优势,关键还在于你能不能细心的去观察、去积累、去思考。不少人生活在比较阔大的生活范围里,也有条件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生活,也没见他写出多少好作品。相反,有些人生活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家庭档案中,收藏着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那就是我们的结婚证。这张结婚证类似我小学得过的奖状,它不仅记录着我们的爱情故事,也记录着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的相识说起来也是巧合,介绍人是我们  相似文献   

8.
胡春梅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19-I0019
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在我国56个民族中,许多民族的民俗生活现象、民间的文化,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变迁、遗失的窘境中。作为一名酷爱民俗生活题材的摄影人来讲,记录、弘扬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用影像来保存“人类的记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习俗与生活,他们的文化现象也会有精华与糟粕之区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历史短则上百年,长则数千年,如同一部部中国版的《根》。对这些家族而言,追寻家族历史也就是追寻有关"根"的记忆。但不容乐观的是,有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对他们的生卒年以及职业经历等等更是闻所未闻。为此,我们从本期开始设立"听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栏目,真诚地呼吁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记录家族历史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抢救家族记忆、守护家族荣誉、传承家族历史"奉献出你我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本栏目能够得到读者、作者一如既往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浙江档案》2013,(1):38-41
档案人常自称兰台人。兰台,这一充满历史趣味的雅致称呼,往往勾起档案人许多的遐思和眷恋。在外人眼中,档案人总是和沉寂冷清的库房、密实厚重的档案架为伍,多少有些无趣和刻板。然而,你可知道,历史、现实和未来原本就是一脉相通的,正是这些以守护历史为己任的兰台人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世人才可以自如地游走于历史天地和时空隧道,感受历史的厚重、体会现实的丰富,展望未来的希望。档案人以记录历史为己任,他们的职业自觉和自信,体现在点点滴滴中。2012年,在浙江省档案学会组织的全省"航星永志杯"档案摄影作品大赛中,档案人用手中的镜头大胆展示他们的所思所想,创作形成了众多有气魄、有力度、有美感、有韵味的摄影佳作。从本期起,我们将分期刊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1.
“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短一年里,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用起了"山寨"手机,电视里出现了"山寨"电视剧,小剧场里开始演出"山寨"话剧,一个个外形相似的"山寨"明星也纷纷出演各类广告,更有老孟在网上要举办"山寨"春节联欢晚会,叫板央视春晚。  相似文献   

12.
一组春运图片,看后留下较深印象.其中一幅:两个孩子趴在候车室椅子上,睁大眼睛望着四周,眼神里有几分新奇,几分焦急,也有几分无奈.看着图片,让人心里升起一丝同情,一缕关爱,希望他们早点结束旅途颠簸,回到温暖的家.图片说明是一首诗:"在这拥挤的人潮中,我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身影,尤其是一张张稚嫩面孔,见证了这个悲喜交集过程中别样温暖."  相似文献   

13.
大凡开会,总有人念稿子.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不信,你读一读《毛泽东选集》,那里面所收的讲话稿,能让你一下子感受到会场的气氛.这是不用稿子讲话留下的痕迹. 我见过毛泽东演讲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延安窑洞外面,小凳子上放着茶缸,毛泽东扳着手指头,正在一二三四地侃侃而谈.其实,老一辈革命家讲话都不兴念稿子.就说陈毅元帅吧,那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凡是听过他报告的人,对他的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豪爽的性格,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据说有次他做报告,面前放着一张纸,人们都以为是发言稿,后来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有.陈老总的解释是:"我是怕有人说我不认真,才放上一张纸的.我自己说我想说的话,要啥子稿子嘛!"  相似文献   

14.
“小人物”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演绎着大社会。他们生活工作在社会不起眼的各层面,收入较低,待遇不高。正如先哲所说,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为社会的进步默默地贡献着。因此,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息息相关。正如此,新闻摄影者镜头前的“小人物”,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选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8,(1):42-42
如果你的身边多了足足一倍的城市人口,这些人与你竞争工作岗位,一起消耗生活资源,他们的子女与你的孩子竞争优秀教育资源,他们的父母与你的父母争夺社会养老资源,你会是什么心情?这一切,也许在十年内就要出现。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奔流到海不回头. 历史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恰似钱江如"之"形. 新中国50年,也许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也在1978年出现了伟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赵杰 《黑龙江档案》2014,(6):145-145
在第二个“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我很高兴与档案局全体同仁相聚于此,一同庆祝属于我们档案人的节日,用嘹亮的口号高唱档案人的赞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档案事业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档案工作者也得以“兰台人”这一美称.  相似文献   

18.
共和国的50年,是成就非凡、灿烂辉煌的50年。我是在共和国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共和国飞速前进的足迹。我为自己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而自豪,更庆幸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国家的新闻事业。1982年的夏末秋初,从武汉大学毕业,自己开始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条路,一直走到今天,人也由20出头,到了不惑之年。回想这些年,既有因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可以自感的安慰,又有没有做好工作而留下的遗憾。我体会,新闻工作,是比较艰苦、比较辛劳的职业,但是,也是非常有意义、非常不简单的职业。…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50年华诞庆典的盛大场面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报道这次盛事的新闻工作者,是离庆典最近的人群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现场的盛况,用自己的内心体味人民的喜悦,又用自己擅长的本领把祖国昌盛、民族强大的景象传播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些历史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是用怎样的职业眼光和工作方法来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  相似文献   

20.
"事件—映像纪录—纸介质的记录",在这样的媒介形态的更迭中,在一张张照片组合而成的"时间流"里,你可能不仅仅是个观看者!人类历史最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记载和传接?不同媒介呈现的历史之像会有怎样的异同?借助摄影术的力量,《照片中的世界史》一书将1850年至2008年150余年的2000多幅全球性大事的真实照片连缀在一起,集结而成的聚合力生成了某种叫人无法呼吸的沉压感,这是生命、想象、记忆均无法承载之重,又岂是一本厚达500多页大书重量的数倍可以算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