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音乐艺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 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 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 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 传播动力、 传播价值、 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唱是一种集体表达"情"的特殊歌唱形式,而合唱指挥则是合唱艺术中的灵魂。文章就合唱指挥应具备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文化素养能力、音乐技术能力、音乐听觉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秋双 《课外阅读》2011,(10):249-249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最善于表达人们细腻情感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合唱艺术目前小学音乐课外活动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合唱艺术本身的艺术特性和教育功能决定了合唱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外活动中的推广必要;二是目前小学音乐课外活动中合唱艺术成为在小学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的最佳选择;三是合唱艺术小学音乐课外活动中的开展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合唱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时代变迁中更新变化.合唱艺术是一门多人唱的艺术,其表演声音、种类、形式、手段都是多种多样的,合唱艺术表演也就更加的多元化.我国是合唱大国,我们要逐渐与国际接轨,让合唱表演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凌莉 《儿童音乐》2010,(9):48-49
合唱是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和艺术教育活动类型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广泛的普及性与参与性,同时更是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高中阶段是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和基本审美能力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合唱这一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文化艺术修养,并在其中体会更深入的校园文化的参与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6.
王宏德 《考试周刊》2011,(13):50-51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到中国。利玛窦作为西方传教士中的佼佼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调和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种种差别,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充分展现了其调和艺术,吸引了一批人皈依基督教,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合唱"一种欧洲的外来艺术形式,在20世纪五四运动开始时正式传入中国,合唱艺术也可说是中国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以来合唱在中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且合唱艺术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巨大的挫折。合唱作为一种独特伟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高度上它不仅仅代表的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更主要的伟大之处在于合唱这种团队合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于人性团结和沟通诠释以及对艺术本身起到熏陶作用。目前我国合唱艺术的状况令人忧喜半参。放眼从历史的层面看,发展与问题并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合唱更应该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合唱道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传教士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传教士所起的作用可从近代来华传教士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传教士的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这三方面来作分析。我们应以科学理智的眼光看待传教士这一特殊的群体,对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客观分析作为文化使者的传教士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有其独特意义:一是全面介绍了日本的国势、国情、文化,一改国人此前对东瀛邻国"不屑措意"的狭隘观念;二是广泛考察了中国古代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出一衣带水相邻两国的历代友好交往;三是就<日本杂事诗>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言,亦可谓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10.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合唱协会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在社会文化中形成一种形象,甚至是一种力量。社会活动是朝阳事业,合唱让我们心灵共鸣",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合唱协会秘书长袁垒4月22日对记者说。中国合唱百年之际,作为山西唯一被邀赴全国首届合唱团长、声部长研修班演讲的袁垒,感到十分光荣。"这肯定了山西各合唱组织的扎实工作,也说明了山西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山西合唱团在社会文化中诞生与  相似文献   

12.
合唱是包含独唱、二重唱、四重唱等多种唱法的一种特殊的声乐教育,是课堂音乐教学及校外音乐教育综合、全面的体现,是一种多方位、立体的音乐。那么,如何加强合唱音乐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要阐述清楚合唱艺术的特点 在声乐艺术中,高低各部三音同时歌唱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是在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作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有些功能逐渐被其他文字符号或其他文化形式所替换,但有些功能仍具有不可替换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二声部童声合唱《落雨大》整首作品的伴奏音型、和声织体及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为例,证明钢琴伴奏这一在合唱艺术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伴奏形式并不同于我们以往的认知即: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居于从属地位,是"配角"的单一作用。而是了解钢琴伴奏在和声衬托、复调性副旋律对比、并置性主题对比,前奏、间奏和尾奏的陈述,甚至是主题旋律的陈述等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说明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丰富而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对合唱形式特别重视,从宫廷到民间合唱艺术的发展空前兴盛。宫廷以"千人唱,万人和"的大型合唱作为主流形式,民间则以"一人唱,三人和"的小型合唱为主,并作为前者的基础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二者均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大前提下文化空前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从其纵向文化心路考察以务实变通为理念;以制度更新为取向;以科学思想层次为主目标.从其横向比较考察以救亡图存为前提;以文化开放为思想构架;以注重国情为基础,以儒学理论为依据,立足本国国情,博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而不照搬.从其内在差异考察政治认知的不同导致了每一阶段的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意识认识上的差异;对"西学"认知的不同导致了每一阶段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开放主义"理念的差异;归位于不同等级的知识分子层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其文化政治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童声合唱是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的重要实施载体,加强童声合唱团的有效训练可以促进更多儿童感悟合唱艺术的魅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文章基于童声合唱团训练的实践经验基础,归纳出了“一增气、二咬字、三稳态”的童声合唱训练的有效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阐述,对教师的童声合唱训练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制度不等同于银行制度,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主要表现为银行制度的变迁,而银行制度的变迁是在国家供给主导下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银行功能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9.
合唱作为综合化程度较高的一门艺术,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通过分析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合唱艺术的普及推广和提高开辟渠道、制订合理配套政策的建议,并从开展校园合唱艺术节活动、加强合唱艺术的专业化训练和开设合唱艺术通识课等方面论述了实现路径,以期扩大合唱艺术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合唱艺术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20.
郭磊 《教育艺术》2004,(12):42-44
一、引 言 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间,文化方式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文字文化的统治地位正面临"视觉文化"的挑战。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认为,人类传媒手段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阶段、文字阶段、印刷阶段和电子传媒阶段。前三个阶段可归为语言符号阶段,最后一个为视像符号阶段。视像符号不仅包括以电影、电视、电脑为主体的电子传媒,还包括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他阐释了媒体的文化内涵,并且把媒体看作是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