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2.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副社长曾建徽为首的新华社代表团,一行三人,于1986年12月中旬应邀访问了尼泊尔和孟加拉。这两个国家的新闻界人士都说,新华社的南亚地区新闻“已经超过西方通讯社”,或者可以同它们“展开有力的竞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驻尼泊尔和孟加拉的记者,以及伊朗通讯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驻孟加拉的记者,也都认为,新华社新闻有了显著改进。美联社驻尼泊尔记者比纳亚谷鲁-阿恰利亚说:“我多年来一直注意着新华社英文稿,坦率地说,早些年新华社的新闻可读性不强,但近两年来,我发现你们的新闻有很大的改观。”他想了解其中的“秘密”何在,是不是由于前几年中国派往国外留学的人  相似文献   

4.
陈耀贤 《今传媒》2004,(4):49-49
2003年12月18日,《羊城晚报》在广东新闻版发表了一条《昨午饶平樟溪发生大山火》的图片报道,一张图片配上不足100字的说明。好多人看后觉得这是一条“小新闻”,但殊不知为了这条“小新闻“,我们两名通讯员和记者却付出了不少艰辛和代价。  相似文献   

5.
<正>历数奥运报道见证科技腾飞1984年,当新华社记者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新闻中心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方式被一些国外记者所嘲笑:夜以继日的写稿、发稿却难掩效率的低下。虽然每一位记者都付出了十倍于人的辛劳,但由于装备技术的落后——手工发稿、图片处理落后,连发一张简单的图片就要花15分钟;对比国外  相似文献   

6.
2002年以来,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新华社大力进行音像技术建设,完成了视音频编辑系统、便携视频采集系统、音频采编系统的系统建设,实现了新华社视音频系统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数字化视音频采集传输,使得记者在任何一个新闻现场,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把图像传回总社,音像记者对于突发事件、重大的报道也可以像文字、图片记者一样在第一时间把素材传回总社,“新华社多媒体记者”从概念变成现实。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音像新闻编辑系统,实现了收录、上载、编辑、配音、上传等新闻制作流程的数字化和音像节目/素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全…  相似文献   

7.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董岩 《今传媒》2007,(9):4-8
唐师曾,1961年生于北京,江苏无锡人.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汤姆森国际新闻培训中心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新华社主任记者,装甲兵学院研究员,美国柯达联网职业摄影师.在完成新华社图片文字发稿任务之余,在《世界博览》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万字.多次冒生命危险亲临一线采访,为新华社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照片.著有《重返巴格达》《我的诺曼底》《一个人的远行》等.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10.
新华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3,(3):23-35
中国国情读本(201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30.002013.01978-7-5166-0328-4热烈庆祝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展览图片)新华通讯社摄影编辑部中国图片社198.002013.03本套展览图片由新华通讯社摄影编辑部、中国图片社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新闻信息中心发行。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拍摄,全方位地展现"两会"召开盛况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一——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13.
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江阴杯)评选于5月10日在北京揭晓。南方日报李楠、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张蔚飞、人民日报华南新闻马中原、海南日报李幸璜、新华社蒲睿睿、深圳商报陈伟、厦门日报林世泽、长江日报傅克强、宁夏日报王健、大众日报孙京涛等10位图片编辑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黄春华、许涿等10位图片编辑获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提名。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是继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问世9年以来新设立的奖项,两个奖项同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为新闻从业人员设立的最高奖。(许林)首届中…  相似文献   

14.
只要肯登攀     
1997年3月,美俄首脑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第12次会晤,ZI00多名各国记者前去采访,展开了激烈的新闻大战。历来,这类重大国际新闻的摄影报道都被西方大通讯社垄断,我国新华社所发的有关图片,多为美联社提供。而这一次,美联社反过来向我新华拉索要现场图片,这是极为罕见的。新华社现场摄影记者赵长春为此撰写了一篇拍摄记(载(中国记者)杂志1997年第6期),读后令我振奋,也启人思索。应该承认,在重大国际新闻的摄影报道方面,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西方大通讯社,凭借其政治、外交、经济、设备与技术诸方面的优势,抢到了不少内…  相似文献   

15.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6.
李平 《新闻窗》2012,(4):127-128
早在十多年前,报纸工作者就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观点,强调了新闻图片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们不仅处于“读图时代”,而且进入了“网络图片时代”。然而,笔者所在的《遵义日报》于1998年由小报改为大报后,新闻图片一直是个问题,因缺少符合要求的本地图片,头版上经常无奈采用新华社通稿图片。  相似文献   

17.
张雪萌 《中国记者》2023,(12):98-99
<正>新闻图片直观、形象,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图片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对图片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华影像是新华社关于影像新闻的发稿线路,签发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娱、生态、科技、体育等多个类别,线路发稿内容可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和新华社县级融媒专线同时落地,目前由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运营。  相似文献   

18.
吴复民是1986年底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委会评出的全国首批高级记者之一。她1964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任经济记者,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新闻实践上建树颇丰,推出了“纵论式宏观经济新闻”新体例,为宣传和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形势,发挥了新华社记者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新华社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传真机和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可以说,它现在拥有的图片传真技术水平与西方通讯社不相上下。1985年新华社在全国28个分社配备了便携式 AP821型发片机,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全国性传真网络的新闻单位。这样,一张国内新闻图片只要8至15分钟即可发回总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