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用体质健康标准对1 271名市民进行体质测定,应用PSPP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身体状况自评,探讨客观的体质测试综合评分与市民对自我身体状况的主观认知的一致性,以及市民身体健康评价主、客观差异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培养正确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区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评价、体育锻炼及生活习惯的现状及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形态、机能等单项体质指标多属正常,科学的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欠缺,与对体质健康标准认知模糊、不能正确有效评测自己体质健康密切相关。教会学生正确地测量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有利于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增强体质,以及健康的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调查等方法,对深圳大学271名学生进行了测评及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身体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管理上优于等级较低的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身体自我评价中的性别差异,随着体质健康等级的提高逐步缩小并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真正落实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体质健康这一举措,目前许多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已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抽测评估,抽测与评价的方式普遍为班级样本抽测与评估。但本人认为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局限,且不能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校际间学生的体质健康,建议以权重结合认证的方式对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体质研究的深入,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被认为是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与学校体质健康测试评估相比,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诊断在价值取向、程序与方法以及结果使用等方面,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国内外关于体质健康测试评估的主要现状与发展趋势为评价与测试指标导向健康指标与健康标准,重视评价效能的改进与建设,发挥评价健身价值教育,强调体质健康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与健身运动处方运用的研究,体质测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归结指向决策与培养体育行动与能力。有鉴于此,我们应确立全面体质健康评价内容,开展体质健康项目测试,获取体质健康有效信息,并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的信息比较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建立健康信念,学习行动策略并获取健康行动能力,从而建立从体测数据变化中挖掘有用信息来形成动态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6.
体质健康预警针对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存在的信息缺失、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非均衡性、学生对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不够重视等问题,以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与健康预测为基础而建立的预警警示分析系统.通过对体质健康弱化状态进行分析、监控并发出预警.通过对个体体质健康信息的具体预警,促进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健康危机意识,从而产生改善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进主动进行锻炼的自我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7.
一、中小学生个体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从 1995年起,针对当时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中所出现的考什么,教什么,以及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试图寻找一个既能比较全面评价学生个体体质状况,又能激发学生锻炼热情,比较客观、全面检测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对身体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学生提供一把不断了解和检查自己身体状况的尺子;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一个开放的不间断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如下:  …  相似文献   

8.
采用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调查等方法,对我校371名学生进行了测评及调查,结果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身体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管理上优于等级较低的高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省路径锻炼人群健康生活方式参与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达到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阶段,提示人们还需要进行改变方面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健康生活方式参与程度各指标男性明显小于女性,心理倾向因素得分最高。心理倾向因素、自我操作因素、客观支持因素上有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和职业差异。锻炼前的身体状况与在3维度之间差异性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客观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效提高学生体质。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我校2010级大专护理180名学生4项体质健康指标分两组别三个阶段的测试评价方式进行测评。运用SPSS16.0中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 GLM)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对4项体质健康指标重复测量数据的均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4项体质健康指标重复测量数据的均值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阶段性地评价,学生体质明显提高,效果优于终结性评价。构建与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成性评价机制方案,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锻炼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以河南省经济欠发达的平原地区的1千多名农民为研究对象,对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农民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主客观因素,以及农民体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主要从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教学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有以下原因:主观原因,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客观方面,锻炼行为受到健康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等。建议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育,注意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访谈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为人师表,提高教师感召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及中小学阳光体育工程服务。  相似文献   

14.
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光春  刘卫  刘瑛 《体育学刊》2002,9(4):86-89
从社会环境的视角论述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主、客观因素,分析了产生这些因素的政治、经济、教育诸原因。认为优越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健康教育氛围,对于培养具有健身、健心、健美的新人,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1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福感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关注学生锻炼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可能是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的间接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对照等方法,对影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非身体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既有心理原因、日常习惯以及对体育认知等主观因素,也有体育场地、器材,体育锻炼指导者等客观因素。为不同类型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制定了相应的康复运动处方。通过一年的教学对比实验,验证了运动处方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就高校480名学生中关于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一系列问题调查的结果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50.3%的被试喜欢体育课。同时,在个性、态度、锻炼时间、偏好的原因、重视程度、课程评价及改进方面显示出不同的差异。影响被试做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表和国际上通用的LSIA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四位主要因素分别为,自觉经济状况、健康自评、家庭和睦和体育健身活动;自评健康与体育健身活动对生活满意度有交互影响作用;对自评健康良好的老年人而言,体育人口组的生活满意度比非体育人口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广大老年人以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9.
分析当前大学公体课体育“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类型特征,认为主要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致,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具有重要的化解、调适及消除作用。就此研究了化解、调适以及消除体育差生心理障碍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20.
Walking is a popular and easily accessible form of physical activity. However, walking instruction for older adults is based on the evidence gathered from younger populations. This study evaluated walking conditions, strength, balance, and subjective health status after a 12-week walking-training program in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 65 years old. Participants walked 1,921 m (3,158.88 steps) in 26.69 min with a heart rate of 114 beats/min. An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o adjust for previous exercise habits, pretest strength, and subjective health status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rength and in subjec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effects of the walking-training program o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dult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previous physic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