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继承了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作者忧国忧世的情怀,将传统与现实巧妙结合,在大众间广泛流传,并影响深远.其言情小说的主要贡献是将中式的章回体融入到西方细节的描写中,独创了以俗为雅、雅中藏俗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对比手法是小说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在《心声》中,作者娴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让人物在自话自演中形成了巨 大的反差,给读者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心声》中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一是人物间的横向对比;二是人物自身前后的纵向对比.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侦探片的<防弹衣>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审美探索:一是俗中寓雅,在一个"俗"透了的故事中,植入对社会很有点警世作用的更为深刻的社会意蕴;二是亦俗亦雅,不仅警察亦俗亦雅,而且杀人凶手也亦俗亦雅,支撑着作品审美聚焦的深层的社会意蕴;三是以俗入雅,在情节的叙事策略上是把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植入"雅"文学的叙事方式,从而营构出一个有别于时下众多侦探片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5.
  唐仕伦 《招生考试通讯》2006,(12):I0003-I0003
[点评] 开篇作者交代写作的原因和目的.巧妙扣题,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令人刮目.让人喝彩。然后作者大肆渲染.深入抒写自己去大西北的“固执己见甚至不知分寸”的决心.展示自己的灵魂。分别从个人得失、朋友诘问、我的向往与追求等方面与世人坦诚交流.和读者真诚沟通.同世俗彻底决裂。文章所表现出的那份自信、热情、坚定、执著、豪情,真是在情在理.入理入心啊!  相似文献   

6.
西秦刺绣具有古老的传统和鲜明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造型的抽象变形,色调的强烈对比以及由此带来的俗中见雅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说《病人》带给读者的震撼是强烈的,作者用一支直接透视心灵的笔,通过生活的层层帷幕,巧妙运用象征、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9.
石昭 《文教资料》2012,(25):14-15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学识渊博,颇有才华和个性。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等文本中,他论述了文艺的"雅"与"俗"的关系,在"尚俗"的基色之上表露出"求雅"的情趣,从而展现了一种"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在作品中表现为:或通俗平易,或典雅含蓄。雅俗共赏这一文学审美标准在元杂剧曲辞中的不同含义是:以俗为本,但俗能容雅,雅不伤俗。这一特色形成的原由有三,一是由作品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二是由剧作人物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三是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中所表现的崔张爱情具有雅的意境和情调,体现了一种“雅”趣尚。而与此同时,作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接纳了世俗心态,使这一爱情具有“俗”的品质。崔张爱情的雅趣尚与俗心态体现在《西厢记》的情景设置、人物性格心态刻画、情节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精致风趣的小小说,作者以独特的笔法,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寓于日常小事之中,很能引起读者尤其是家长们的共鸣。一、幽默风趣的语言这篇小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幽默效果:一是大词小用。如用“战火”、“战事”这些大词来说小孩在幼儿园打架的小事;用国家间外交行为中的“照会”来代表教师给家长的一个通知;用“教育大计”一词于母子间的一场普通的对话;而对实际无错的孩子用了“低头认罪”等等,诙谐风趣。二是反差对比。如开头一句:“美国和伊拉克打起来的第三天,我…  相似文献   

14.
回顾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雅俗这对矛盾从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现阶段对音乐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认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因此,笔者认为,结合音乐学、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雅、俗是真正实现雅俗共赏、实现音乐艺术的繁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雅"与"俗"都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意识,"雅"与"俗"的对立是分明的。虽然尚"雅"观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雅"审美内涵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它的对立面——"俗"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俗雅诗初探     
俗雅诗是诗苑中一朵奇芭,它不像别的诗那样:要么是阳春白雪,要么是下里巴人,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其作法或先以数字入诗,或先以街巷俚语入诗,或多次使用某一词语,以期给读者造成一种拖沓冗长、重复粗俗之感,待到俗不可耐时,却又异峰突起,犹如晴天霹雳,石破天惊,顿时“昆山玉碎凤凰  相似文献   

17.
大调曲是一种较古老的说唱音乐,有雅、俗两个流派,雅派追求典雅庄重,而俗派则力求贴近百姓生活、平易近人。清代中后期,大调曲以雅派为主;清代末年,随着大调曲逐渐流入民间,俗派产生。新中国成立后至“革”前,是雅、俗两派大调曲协同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大调曲逐渐衰落。挽救衰落中的大调曲,走一条以发展俗派、改良俗派为主的道路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求职女》中,两种第三人称限知视角"选择性全知"和"人物有限视角"间的转换所产生的信息对比和重合与镜像象征、果品象征、空间象征巧妙互补,构筑起作者与读者间的隐性交流渠道。这一秘渠映射主人公性格缺陷、暗示其命运走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让读者体悟到求职女个体悲剧背后的深层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词坛上,能够做到“引俗入雅”、“雅俗共济”的文人作者,首推柳永、周邦彦和李清照。但三人之中,柳永则俗胜于雅,周邦彦则雅胜于俗,真正能做到化俗为雅、以俗为雅的则还应数李清照。“口语化”是李词语言的一个特点。她能“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她的词中采用当时口语中的“时语”、“方言”,增强了词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时语如“熟水”、“龙团”、“铺翠”等,都是宋代市井流行的口语。方言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簇带争济楚”等。  相似文献   

20.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