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纳西·威廉斯是来自美国南方的文学巨匠并深深地爱着南方,这种复杂的情感可以从《欲望号街车》中解读出来。女主人公布兰琪不仅仅是旧南方的继承人,而且是旧南方文化和理念的代表,她的失败也象征着一座丰碑的倒下。本文旨在从美国旧南方诗学视角探索布兰琪的悲剧性。通过对《欲望号列车》中这位悲剧女主人公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对美国旧南方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以细腻的女性视角描绘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个体的成长历程和女性角色之间微妙、变化,以及丰富多元的女性关系,引领读者在体会人物不可逃离、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的同时,感受作者对于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的悲悯观照。  相似文献   

3.
常爽 《考试周刊》2007,(51):125-126
"恋女情结",本文指父亲对女儿无意识的爱与归属的感情。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高老头对女儿的过分爱恋与依附归因于他的"恋女情结","恋女情结"是造成高老头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借助女孩克劳蒂亚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小姑娘佩科拉为了获得认同与关爱、极度渴望长出一双"最蓝的眼睛"却最终陷入疯癫的悲剧故事。本文尝试从社会、家庭两方面入手,找出佩科拉悲剧的成因,并分析佩科拉悲剧背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在象征意蕴和叙述视角等方面通过制造大量的空白艺术,从多层面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莱辛不仅在小说书名"野草在歌唱"和主人公玛丽及重要人物摩西的名字上使用了象征手法,还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意象来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小说主要采用了无限制型视角和内视角中的第三人称固定型人物有限视角两种视角,在语言等层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及揭示主题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作者于其悲剧的结局中寄托着一种寓意,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陈娇娇 《林区教学》2014,(11):29-30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体现的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冲突、融合与沟通。在其《潜水鸟》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第一人称和回顾性的叙述方式与视角,以婉妮莎这个白人女孩的视角来展示主人公皮格特一生的悲剧。基于此,通过对皮格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向读者呈现了爱米丽小姐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而玫瑰花在小说中的寓意恰与爱米丽人物境遇的悲剧色彩相吻合,象征了爱米丽的悲剧人生。文章从分析爱米丽的女性形象入手,探求该人物的悲剧色彩,解析它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且分析杰弗生镇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态度,从以上三方面探求玫瑰的意象在小说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9.
《秋思》是一篇象征意味深长的"寓言".白先勇运用象征和隐喻、意识流写作技巧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小说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超越台湾,成为人类命运的寓言,揭示了人类自身和历史衰败灭亡的必然的悲剧命运以及对这种悲剧的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关注英国社会"文化、阶层和性别"研究的早期作品,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英国与意大利间的民族文化冲突、英国不同阶层间的等级观念冲突及两性文化间的男权观念与女性地位的博弈对抗,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他这部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