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发现”是现代小说研究的一个新视点。本篇试图探寻“儿童”命题与五四“人”的总主题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五四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而发掘其超越”妇女”命题、“农民”命题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5.
“自传性”成为五四女作家“女性写作”的途径,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是真正的“女性写作”。文章用女性主义的眼光对五四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进行研究,探究其蕴涵的女性意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真实、深入的认识五四女性。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没有小说理论的专,但他通过通俗小说的编撰及“三言”等序言表述了他的小说理论。冯氏在小说的特殊社会作用、小说创作的通俗性、小说的历史发展、小说“真”与“赝”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理论代表了晚明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8.
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五四”时期的自叙小说是以感伤的情感为线索,涂抹浓郁的颓废色彩,构成了一张又一张的情网,从而建构了一重孤独、苦闷、忧郁、自伤自悼的想象空间;体现了郁达夫作家要有“一种强的个性”的创作追求。这使郁达夫成为了一个“很健全的时代病的表现者”。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以情感为中心的独特叙事结构,使郁达夫成为五四新文学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0.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做抽象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女作家由于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小说的主题指向便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女强人策略”作为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小说主题指向之一,比“五四”时期更大胆、更深刻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婚姻家庭关系中所处的两难处境和复杂的感情世界。本文通过对两个时期作家作品的比较、感悟,揭示出女性独立的意识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使女性向以家庭为手段、贤妻良母的女性价值所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2.
“五四”戏剧理论经历了从“对抗化”到“国剧化”的发展过程。所谓“对抗化”,不仅指新旧两派的对抗行为,而且指新派戏剧理论者站在西洋戏剧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戏剧否定性的自我审视,及旧派戏剧理论者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立场对西洋戏剧的排斥性的他者批判;而“国剧化”则是站在世界立场更是站在民族立场,在积极梳理戏剧的审美本质特征、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旧戏价值的基础上,对“话剧”与“戏曲”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五四”乡土小说兴起原因的研究,一般只注意从作和他们所处时代化背景及艺风气这一角度着手,读作用的研究成了盲区,而且对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也仅局限于“现实主义”学创作手法的深入生活,未免有些狭隘。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应是包括各种思潮和艺术主张在内的整个坛的发展趋势,那么“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怎样顺应这一趋势?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章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崛起“五四”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五四散文”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五四散文”的表现方式虽然形态各异,但其精神素质是对个性的张扬,重新界定“五四散文”的特质,对于研究“现代散文”的形成与20世纪散文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19.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