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我记得就是八九十年代的时侯,陈东东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先锋诗歌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是他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沟通的问题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最近修订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不久就要出版,但是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一个诗歌的外行人,对诗歌的评论肯定有很多离奇的东西,那么现在有一些学生问我大学里研究诗歌的教授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2.
注者前言 1957年2月16日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半,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相关人士,谈文艺、学术和百家争鸣方针等问题。关于这次会议和谈话内容,已经有不少文章、回忆录涉及。  相似文献   
3.
北岛早期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岛诗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这种怀疑和批判,不只是针对所处的环境,而且也涉及人自身的分裂状况;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在北岛的诗里,意象的使用十分自觉,意象在诗中,处于十分密集的状态,而且他使用的意象,也大多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文学史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现了一个热潮.陈平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大学中文系对"文学史"的这种"迷思".对这种现象,他做了有趣的描述,"眼看学界及文坛上,涉及'文学史'的话题此起彼伏,有人老骥伏枥,奋不顾身,有人初生牛犊,身手矫健".而他则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他的问题是,作为一种著述体例,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文学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5.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我在北大上学和毕业之后在中文系教写作课的时候,教材还很不完备.上古代文学史,并没有指定的教材,大多只是老师印发一些作品按自己的设计讲授.我们则选择一些文学史著作对比、参照,如刘大杰的文学发展史、林庚的文学简史、郑振铎的插图本文学史等.  相似文献   
7.
王蒙在这个短篇里,用清新的文字,讲述一个对革命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来到中共北京某区委会工作的情形。这是一个有关“外来者”的故事,也是一个表现现代中国的“疏离者”的命运的故事。主人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结果却发现他不被接纳,他无法融合在这一环境之中。原先他对革命事业、对党的领导机关的神圣想像在现实中受到打击,他与组织部领导、同事之间的磨擦,他为着理想的实现所作的努力和产生的困惑。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会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投身革命的青年医生陆萍怀着热情来到根据地的医院里,同样…  相似文献   
8.
1962年8月中国作协主持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也称大连会议),是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事件。"文革"开始后,邵荃麟、侯金镜等以"走资派"、"黑帮分子"或"修正主义分子"的身份被审查、批判。他们的"交代材料"是巨大压力下的产物,对人、事的性质认定,以及事实的真实性等方面,存在需要细心辨析以判明真伪的问题。文章采取将材料加以简单编排,对某些部分加入批注的方式,是试图"复现"事件的某些细节,在"历史"的"必然"中见识"偶然",以此增加对"当代"("十七年")文学权力机制运作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这个时期文学界纠结并引发冲突的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情绪的限度 1983年春天,也就是大家称为“新时期”的那些日子,我在中文系开设“近年诗歌评述”的选修课,内容是文革后中国大陆的诗歌创作和思潮。当时,黄子平、季红真、张志忠正跟着谢冕先生读当代文学硕士,由于教学计划里有3个学分的“教学实习”,谢冕便要他们来听我的课,并在课上各讲一个题目。黄子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在“朦胧诗”兴盛后。出现了“新生代”诗人群。四川、北京、上海成为其重镇。上海出现了“海上诗群”、“撒娇派”、“城市诗”等。上海师范大学一度成为上海先锋诗人的摇篮。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了“诗意城市:上海先锋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50余位诗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先锋诗的概念、城市与先锋诗歌的关系、先锋诗歌的历史与发展、先锋诗歌的境况与批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有不少颇为精辟的见解。在此刊载的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根据会议录音整理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