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刻板印象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消极影响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上个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舆论学>中,借用传播史上"铅版化(‘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这一印刷术语,形象地传达出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特征.即使随着时代变迁,某个群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依然使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新变化"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2.
有关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定义很多,但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按照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经典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 ①  相似文献   

3.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4.
刻板印象的含义刻板印象(Stereotype)最初是一个印刷行业的术语,最早将刻板印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术语使用的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他在自己的传世之作《PublicOpinion》中对刻板印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后,刻板印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认知,并对其进行拓展,忽略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的传播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阻碍,本文就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基于对新闻和政治关系的思考,在迥然不同的中西方国情差异之下,梁启超和李普曼在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探究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舆论。然而他们对舆论的研究又各具备不同的视觉和重点,从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舆论观,本文将从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王冰  蔡月宇 《青年记者》2012,(11):20-21
一 在李普曼所著《公众舆论》第二章《审查与保密》中,通过详细描述“一战”中,某次战地新闻的见报过程分析了审查在战争宣传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论述信息是怎样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隐藏起来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那么,审查与宣传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认识呢?李普曼给出了答案,“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  相似文献   

10.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11.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和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1]李普曼认为,“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些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2],而大众媒介是我们认知外部世界,从而获取那“某些性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大众传媒在塑造这种“作为屏蔽的成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邵涵怡 《今传媒》2024,(1):113-11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本土化妆品行业的内部竞争。本文基于传播学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刻板成见”,即刻板印象研究,结合毛戈平文化输出、视觉传达、媒体赋能等营销现状和特性分析,探讨了毛戈平品牌营销的创新路径以及我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破局的可行思路,旨在为本土化妆品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普曼在发表《公共舆论》时,传统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限制,舆论的主体(公众)、客体(事实)和本体(意见)都存在着缺陷,舆论"不可能"成为可能;然而,在网络时代,形成舆论主体、客体和本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舆论开始出现"可能"的表象。但是,一方面由于网民只能更加接近"外部环境"的真相而永远无法得到真相,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权威性的缺乏,公共舆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元宇宙视域下网络舆论传播存在跨时空性、虚实互补性两大特征,提供了具身传播、沉浸式体验和认知改变的可能性;闭环循环的传播机制,具有开放、交融、累加三种特征。在此传播过程中仍存在着舆论主体的非理性、对人物类舆论客体的隐私侵犯、舆论信息冗杂、公共传播资源浪费、深化刻板印象与偏见的潜在风险,值得未来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微信公众号日益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姚贝娜的不幸离世引发的舆论浪潮从"记者即秃鹫"的隐喻进入白热化阶段,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时刻关注该事件的发展。本文沿着李普曼对舆论的描述性内容,从"外部世界"对人们舆论形成的影响出发,分析来自外部世界的限制,诸如人们日积月累的"成见"、构成"兴趣"的利益诉求,考察舆论结晶为"公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18.
赵福龙 《新闻世界》2011,(5):196-197
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阻碍公众舆论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的种种因素,这种分析自然给人以"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的结论。本文结合李普曼的思路,从公众舆论的三要素切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将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就有关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相互关系4部分内容,从理论基础、研究步骤、研究内容、对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描述性介绍和分析。研究发现: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表现为偏爱自我和贬低工作;学历、年龄、健康状况和职业状况是影响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的关键因素;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图书馆服务水平是解决图书馆员自我边缘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