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的。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括,可归结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五大要素,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五对关系,就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深刻内涵和思想。对其内涵与思想准确把握,有助于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之路提供正确引导。本文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溯源和时代背景,接着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目前我国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和数学课程有紧密的联系,是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课程中要体现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和发展,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神圣历史使命,如何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提高大学生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以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载体,以历史的"求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求信"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高度的重视之下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本文旨在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的有效途径。体育课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但是往往一些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安全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实质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周恩来建国后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主线,着重探索了建国后周恩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指导作用,阐述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体现着国家利益.在互联网愈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阵地的今天,网络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有着重要的关联.当前的全球网络传播呈现"西强中弱"的态势.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国家层面制定文化类网站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及反应机制,构建自律、他律、技术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并重视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使之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潮流的自觉回应,它来源于实践,也必然指导实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在外交实践中必然以国家利益为主旨,而不是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必然改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关注全球性问题;必然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在更大程度上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必然遵循国际上所公认的国际规则和惯例。  相似文献   

11.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一门显学.在这一语境下,研究海德格尔之于中国学、之于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意义是大有必要的.老庄思想在研究中势必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仅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观和庄子"逍遥游"自由境界的相通入手,深入思考民族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基本观点,并把对道的体认与人生联系起来,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的命题,并把“朝彻”、“见独”、“心斋”、“坐忘”等作为体道功夫。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在体道的过程中又显示了其思想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孕育着慈善思想的精蕴,譬如儒家言"仁爱",道家言"积德",墨家言"兼爱".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道家生态哲学思想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最闪光处是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老子提出顺应自然、天人和谐,庄子主张万物平等、物物循环。他们回答了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人与生态环境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道家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由西方机械自然观与人类中心论指导下创造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重新审视人类生存方式、发展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这种话语的逻辑前提是:相信世界(宇宙)有不为人知的、更不被人操纵的生命规律,亦即,世界是神秘的。世界的神秘性就是拒绝听命于人的变幻无常的意志。世界的神秘性就是它的不可利用性和不可操纵性。在哲学意义上,这是宇宙无限性和完美性的前提和证明,基于此理,老子用恍兮惚兮的"道"、庄子用逍遥的自由主义精神来把握世界的存在。西人史华慈亦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