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1989—1990年东西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从欧洲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两德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在该时期的加速发展。德国为了得到法国对统一的支持,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上向法国妥协,而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欧共体战略地位的凸显也促使法国同意推进德国主张的欧洲政治联盟建设。从两德统一的角度来看,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约束统一德国的最佳手段。一体化程度越高,德国统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就越容易被消化。一体化的加速为德国统一塑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它是德国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德国的发展轨迹极为典型。自从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国借着国家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随后德国相继经历了战争、战败、再复兴、再挑起战争、再战败。在二战后,德国终于跳出战争怪圈,与其欧洲邻国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成就了今天德国的大国地位。德国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再度迅速崛起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尤其在崛起方式、统一问题、外交选择和文化实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实现了统一,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法国成为德国无法和解的国家。为了孤立法国,保护德国的安全,避免因为恐惧和嫉妒加上仇恨而出现的包围性联盟,俾斯麦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出发制定了积极有效的东方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末以前,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很落后。在文化上,它从外界得到的多于它所能给予的。在经济上,急于得到东方的奢侈消费品,自己却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交换;在军事上,肯定地讲,东方对于西方的入侵远远多于西方对东方的进攻。那么对于西欧何以能在16世纪后取得一鸣惊人的发展?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能够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加上欧洲以商业贸易为前奏的经济发展手段所导致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以及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使欧洲产生了一个农业社会所无法匹敌的强大推动力。随着伊比利亚半岛率先兴起的新航路探险活动,使得一直感到自己是被孤立在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西欧人终于可以一显身手了。  相似文献   

5.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邢来顺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外交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①,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换言之,德国要统一,不仅要具备必要的内部条件,而且必须在国际上得到其它欧洲列强的首肯或排除它们...  相似文献   

6.
1954年2月10日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首次正式提出有关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使欧洲集体安全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直至1958年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再次紧张而走向平息。根据有关档案研究发现,美苏两国在这一问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苏联打算通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绕开”东西方争执已久的德国问题,保持欧洲和德国的分裂现状,巩固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和对东欧的控制,实现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削弱西方联盟、将美国排除在欧洲之外等目标;美国则主张先让德国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后再考虑欧洲集体安全问题,而且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反对因建立所谓欧洲集体安全而削弱西方阵营的实力。双方的分歧使美苏双方在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以及随后的会议上在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美苏两国都没有真正打算放弃以实力为基础的抗衡政策;二是双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导致美苏双方在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特别是在德国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上观点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1871年德国统一后欧洲外交格局有哪些变化? 答: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以“铁和血”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促使欧洲外交格局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甚至也影响到下一个世纪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使得当时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从巴黎移向柏林。德国既有中世纪条顿骑士团的尚武精神,又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扩张传统,所以德国的强大构成对邻国的威胁。德国战胜法国迫使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对外政策与战前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实行与西方体系结合的方针,坚持德法和解合作和欧洲一体化,置身于多边国际体制之内谋求发展,以贸易立国而突出经济外交等。这些特点源自多种因素,其中有当代国际环境的制约,大战历史的影响,冷战背景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取向,德国经济结构外向型的特点,以及德国对历史的正确反思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德国统一后,其对外政策在变化中仍然保持着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阶段叙述了1919年至1926年德国对苏政策的演变过程。德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断调整对苏政策,从单独与苏俄结盟以期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到在东西方之间求得平衡,利用西方对苏联的恐惧从西方得到更多的让步。德国利用对苏关系使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德国对苏政策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实力是外交的后盾。20世纪前后,英国外交政策随其经济实力的由强到弱的变化,也由“光荣孤立”的欧洲均分外交政策向联合他国共同实现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过渡。巴黎和会是这一过渡的转折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美国借助美国力量解决了鲁尔事件,遏制了称霸欧洲的法国,却为美国势力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最终使自己丧失了法德关系的仲裁人地位。  相似文献   

11.
薛福成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千古变局的到来提出了抵御外辱的时代课题;晚清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入了西方的外交气息;经世致用思潮让薛福成关注、倾心外交,并提供了初步的外交蓝本;长期的外交生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与知识。  相似文献   

12.
近东问题一直是俄国外交的中心,1875年,爆发了东方大危机,俄为了使局势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本文就此期间俄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加以探讨,分析其对自身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魏大将贺拔胜提出的“内先协和,顺时而动”,是理解关中本位政策的钥匙。宇文泰执政时期,其政策基本是按照这八字方针实施的。“顺时而动”是对字文泰不顾与东魏的实力差距,急于求战的批评,教训来自河桥之战和邙山之战的失利。两次战役的失利也暴露出武川集团内部的摩擦。“内先协和”就是先巩固好内部团结。贺拔胜无疑强调武川集团内部的协和,宇文泰基于在关陇社会的经验,更加强调武川系势力和非武川系势力的融合。从大统九年之后字文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行为综合考量,关中本位政策是一种强调内部融合的政治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5.
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日本新政府内外政策的核心已初露端倪。稳定并振兴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重组日本经济结构、恢复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的信心是新政府对内的重要任务。外交方面,如何处理好与中美这两个对日本至关重要的大国间的关系是对新政府外交能力的考验。日美间就日本在印度洋对美供油问题上的若即若离显示了日本既想改变传统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大带小,小服大"的不平等局面,又难以真正脱离美国实现自身目的的尴尬局面;对华关系方面,鸠山政府大力推广的"低碳革命"理念不仅是出于自身经济结构重组的需要,更有借此争取在中日关系上更有利地位的政治动机。而在与中国保持更为紧密经贸关系的同时,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领土等一系列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鸠山政府同样需要做好功课。无论鸠山政府对美和对华政策有何新意,都体现了一直以来日本追求其"普通国家"地位和政治大国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1368年明朝建立,中原政局大势已定.明朗日益强盛,北元势力渐衰,一向以事大为外交原则的高丽,于辛禑王时期,一改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恢复与北元方面的外交.这种对明朝外交倒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北元势力对高丽内政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于明朝对高丽政权的态度.辛禑十四年,高丽征辽失败恢复与明朝的外交并与北元断交.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的合理定位,除千方百计接近明朝之外,还想方设法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在外交交涉失败之后,德川幕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华夷秩序完全成员的客观现实,被迫自我定位,构建了所谓"大君外交体制"。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18.
尼赫鲁执政时期(1947-1964)正值冷战向亚洲的扩展时期.印度成为美苏在亚洲拉盟友和抢地盘,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主要争夺对象之一.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印度在美苏全球战略中的不同地位及印度的对外政策;剖析了美苏对印度全方位争夺的不同表现,揭示出美对印拉压并用、苏则拉拢扶植的特点,指出印在美苏争夺中背向易位而参与冷战;最后论及其争夺对印度、南亚及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人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对战败以后被停止行使国家主权的日本来说,尽快实现媾和结束占领,恢复行使国家主权,重返国际社会是战后初期最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以对己最有利的方式实现媾和成为日本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一般来说何时媾和,把何种问题纳入媾和议题等均由掌握媾和主导权的战胜国来决定。二战后美苏矛盾不断激化,东西冷战的乌云迅速蔓延东亚的形势下,掌握对日占领主导权的美国,为使日本尽快成为"东亚防共防波堤",高唱对日"宽大的媾和",致使日本置喙媾和问题的机会陡然增加。在东西冷战迅速蔓延的形势下,安全保障问题和与之相联系的日本周边岛屿的处置问题,成了日本能否谋求同盟国尽早实现媾和的关键。最终日本吉田茂政府接受美军继续驻扎日本本土;牺牲冲绳人民的利益,同意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托管琉球(冲绳),日本只保留"潜在主权(或‘残存主权’)"的有限恢复主权的方式实现了同西方阵营的"多数媾和"——即事实上的"片面媾和"。  相似文献   

20.
随着苏联对外战略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斯大林放弃了在东欧推行联合政府的政策。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联共(布)宣布了“阵营对抗”理论,利用批判法共和意共的方式训导东欧各国共产党人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各国共产党代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了整改措施,准备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