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蕴含和预设的角度对"差点儿"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差点儿"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并从预设的角度解释了羡余否定现象的产生.通过和评注性副词的比较,指出"差点儿"是介于描摹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之间的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2.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差点儿VP与差点儿没VP、VP之前与没VP之前等正反同义结构为研究对象,回答(1)否定式是怎样产生的?(2)否定式与肯定式语义上的异同;(3)否定式为什么与肯定式语义不相对称?指出否定式是由语义具有同一性的正反两个概念表达式叠加整合而成的;否定式与肯定式语义基本相同,但语义重点、感情色彩有异,因而适用范围或有所不同;否定式是一个与其原型同形异构的新构式,异构式造成语义异指,因此在语义上跟肯定式不相对称。文章还对这类否定式进行了历史的溯源。  相似文献   

3.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这两种格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将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总结"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格式意义,并提出判断"差点儿没"格式意义的三个标准,即主观企望与否、客观事实或篇章含义和说话者的语气和焦点问题。通过语料统计分析、教材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评注性副词“差点儿”的蕴含和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蕴含和预设的角度对“差点儿”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差点儿”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并从预设的角度解释了羡余否定现象的产生。通过和评注性副词的比较.指出“差点儿”是介于描摹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之间的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5.
针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差点儿"是由谓词性结构"差(一)点儿"词汇化演变而来这一观点,从历时语料出发提出新的看法,即"差点儿"的副词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争些儿"、"差些儿"的词汇替代,语法化只是起了阶段性的辅助作用,帮助巩固并完善了新完成的词汇替代用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来说,反义词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但是,语言现象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正反却可以完全相通。像我们常说的"差一点儿",在口语中也可以说成"差点儿"或"差一点",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它的肯定形式是:差点儿 动词或动词短语;否定形式是"差点儿 没 动词或动词短语"。根据说话的角度,其表达的意思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差点儿"后面的事情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发生或实现的,那么  相似文献   

7.
如果媒体上报道"浙江绿城与河南建业强强对话,河南建业队高中锋鱼跃冲顶,球差点儿没进",你当然会理解成河南建业队事实上进球了。如果媒体上报道"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差点儿没成功",你当然会理解成事实上俄罗斯人成功了。但如果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的释义来解读上面两个句子,结果就不那么单纯了。《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差点儿"有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个义项是作为副词使用的,正与上面的  相似文献   

8.
"VP+去"结构语义复杂且存在歧义结构,研究价值甚重。语义关系方面,从"去"的词性和由此所组成的两种类型的短语结构入手。歧义结构方面,从"去"的词性、VP与"去"语义关系及VP的不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歧义结构中VP和"去"之间同时包含两种语义关系的原因,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配价分析法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佳 《现代语文》2006,(4):72-74
本文在对形容词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语义特征分类的基础上,将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语义因素及语用价值贯穿其间,分析了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的语义特征、语表形式及语用价值,并侧重以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为主线,将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与形容词基式作补语的V"得"述补结构从语表形式、语义指向及语值上表度量的程度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此种结构中如动态及已然等模态语义和型式语义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很+有/象+ X"结构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质,"X"进入此类结构是有条件限制的,具有限制性语义,都可以性状化,具有性状性语义,只是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同时,"很+有+ X"结构的部分"X"具有量度性语义,"很+象+X"结构的部分"X"具有生命性语义.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差点儿+没+VP”,为范例,对汉语中“不定副词否定格”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辨析,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双向性和单向性的观点,并就其产生机制和分列情况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以结构义理论为指导,根据辞书释义的实际情况,可归纳出"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的七种主要结构义。此类复合词的结构义是由语义结构义和语法结构义"的"组成的,其中语义结构义是指在以名词性语素为中心的语义结构中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双宾结构的基本形式和句式语义进行理论考察,重点揭示殷商甲骨时代双宾结构范畴的句式分布和语义特征,认为汉语双宾结构的"原型"就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献祭"事件范畴的典型成员,这类典型"献祭"事件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双宾结构的原型范畴,从而揭示汉语双宾句式的源头及其句式语义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7.
"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是大众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口语句型,但使用频率却大大不同,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且它们的语义也有明显的不同。对于造成它们语义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结构的有效切分、句法功能和语义区别来分析。认为两个结构语义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句型中的副词"不"和"没"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以"走后门"为代表的一类"走+N_(处所)"惯用语结构语义成因的剖析,认为"走"作为不及物动词搭配N_(处所)的非常规结构在历时层面是古代汉语状语后置的遗留,在共时平面是在句法生成中,V要求语义靠近核心的原则与不及物动词宾语位置空缺,为N_(处所)进入提供的可能。在两者作用下,形成"走+N_(处所)"非常规搭配的结构。在语义形成上,"走"的转喻及"N_(处所)"的隐喻,以及两者结合后的整体隐喻形成该类惯用语结构。在教学上,将"走+N_(处所)"的结构语义形成的规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语义层层揭示的手段,将属于语义隐晦的"走+N_(处所2)"惯用语语义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虽有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义项的语义要素的分解。"语义特征"分析着重于对比,被运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词汇语义学通过不同词语之间语义要素的对比,以此确定相同或相异语义要素,以便揭示词语聚合内部语义的异同;语法学用于检验句法结构能否成立、或者某些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的语义差异等。  相似文献   

20.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可分为五种,其语义结构在前提句,"比Y"短语的省略,重音位置和W后的数量短语性质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根据"还"在格式中的语义,可将它分化为程度副词和范围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