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绍棠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神童作家”,50年代中的大“右派”。70年代末平反后,有一次到天津某大学作报告,在讲到文学创作的原则时,他提出:“每一个阶段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选择地写的……”一个学生递来一张条子,刘绍棠一看,写的是:刘老师,你说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敢苟同。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予以表现。“这是哪一位同学写的?”刘绍棠问。见台下一位女同学站起来了,刘绍棠笑着说:“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见那位同学迷惑不解的样子,他接着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是不是贴着…  相似文献   

2.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市通县儒林村,13岁开始发表作品,读高中时写的《青枝绿叶》便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他是众所周知的“神童作家”。然而,这位幸运的作家却走过了一条不幸的路。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在家乡度过二十年的“践民”生活。这种生活却给予他丰厚的积累,重返文坛,便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几年来,已创作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集11个(收中篇小说40余部),短篇小说集7部,散论集7部,还有2部选集和5种外文版选集。计43种,500余万字。丰富浩瀚的著述和作品构建起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体系。 “运河文学体系”,也是他倡导的“乡土文学”体系。 1979年,刘绍棠重新执笔,面对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文艺春天。前辈作家重新焕发创作青春,同辈人扬鞭策马,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几乎每周、每天都在报导着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来不甘落后的刘绍棠感到形势逼人,产生危机意识。于是他以文坛才子的敏感,把自己放到当代文坛的作家队列中,认真比较分析,从而选定自己的创作方位。他分析道:“写干部我不如王蒙,写知识分子我不如宗璞,写士兵我不如王愿坚,写工人我不如胡万春,写劳改队我不如从维熙,写市井我不如邓友梅。但是,相对而言,我在写农民上比他们有优势。然而,写农民也有强手,李准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依纵向历史角度概括可分为四个时期:二十年代中期、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上)、九十年代。对各个时期的乡土文学的总体特征及重点代表作家作品作以介绍。其中二十年代中期部分重点写本时期乡土小说的共同特征。十七年部分重点写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新时期(上)部分重点写刘绍棠、汪曾祺的创作。九十年代部分重点写新乡土小说的“新”。  相似文献   

4.
孙犁曾说他写小说有“洁癣”。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丑陋的人和事太多了,读者活着本就相当愁苦,如果连小说中也尽是丑陋不堪的人事,那活着就更艰难了。所以孙犁写小说习惯于把来自生活的素材做一番“净化”处理,这样他的小说就显得特别“干净”,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无形中对生活多了几分留恋和幢悟,  相似文献   

5.
一老作家孙犁在他的文学道路上辛勤跋涉了四十余个春秋之后,郑重向世人宣示:“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通过了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孙犁文集·自序》)孙犁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他写于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那些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独特的风格范  相似文献   

6.
孙犁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抗日小说是孙犁征战岁月的真实纪录,是孙犁用血泪写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9.
孙犁在散文创作上追求“避虚就实,情理兼备”。他的写人记事散文重在用生动传神的场面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说理散文都是即事论理,潜移默化;他的抒情散文常以意象寄托情感。孙犁散文的这种文体追求是由他的气质性格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发掘孙犁散文的文体意义,会有助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少一些直露,多一些曲笔;具几分形象,增几分魅力。  相似文献   

10.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他无论写人、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1.
“崇实”是孙犁主张的散文写作原则,“尚理”是其内容追求,“质胜”是孙犁对散文文体风格的主张,三者互相联系而又从三个不同侧面构成孙犁的散文观,成为他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孙犁在他的《淡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 “古代史家写个人物,并不只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汉语大词典》“细节”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史家笔下的细节,并不是那种琐碎平庸、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精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孙犁     
李红 《山东教育》2005,(21):108-108
2002年7月11日,孙犁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有人用两句话评价孙犁这个“中国真正的、有点老派的古典文人”:“大道低回”是他的人品,“大味必淡”是他的文品。  相似文献   

14.
提到孙犁,不禁使我想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荷花淀,似乎闻到了远远飘来的荷花的清香。早在解放区时期,孙犁就以清新俊逸的“荷花淀”风格享誉文坛。然而,这位惯于抒写人性美,歌颂人性善的老作家却在“文革”时期看尽了人间的丑恶,他一生供奉和虔诚膜拜的“美善女神”,在这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冲击。在他写于一九九二年一月的散文《残瓷人》中,作家以看似平淡的笔触抒写了他人生中,更是他文学的创作和追求路程中的这一大不幸。  相似文献   

15.
孙犁是一位人们熟知的作家,一提到他,人们便会想起他那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荷花淀”风格,想起文学史家称道的“荷花淀派”。在从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作家。 对于孙犁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生命的活力。1956年,孙犁患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不见好转。他平日喜爱的书,此时已无心过问。在北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著名作家刘绍棠曾经遇上过这佯一件事:他在某地吃饭,有一称“歌星”的女郎问他想听什幺歌,并声称“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曲都会”。刘先生随即点了一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料“歌星”顿时面红耳赤,悄声说,国歌不会唱,请另点一首。(题目是文言句式,常用于写感想。“歌星”加引号,有别于第5段的“真正的歌星”,与第4段的“所谓的歌星”义近。  相似文献   

17.
孙犁专题     
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是孙犁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他一贯的文学追求。他认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中的美和善的。孙犁是追求真诚的,他说:“在创作中,我倾吐了心中的郁结,倾注了真诚的感情,说出了真心的话。”孙犁又是追求善良的,他笔下的人物纯朴而善良,都有一颗质朴美好的心灵。同时孙犁又是追求美的,他从不直接描写人间的丑恶。  相似文献   

18.
作家声音     
正徐怀中自称一直在孙犁的"豆荚"下流连忘返著名作家徐怀中日前做客羊城晚报,在谈起自己的写作时,徐怀中说:我对孙犁先生是有信仰的,他的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忠诚地记录了我们的革命生活。你看老舍先生写自己的生活写得多么好,但是你让他来写抗美援朝他不可能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当然写不过从小就参加革命的人,这就是熟悉和不熟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大凡关心孙犁文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孙犁文学世界中女性形象甚多,写得很细腻、最富艺术光彩。纵观孙犁的创作,他总是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妇女:从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媳妇,《风云初记》中的秋分、春儿,《光荣》中的秀梅,《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到散文《访问》中诚挚的大娘,《红棉袄》里热情的少女,《张秋阁》中坚强的张秋阁,《齐满花》中勤劳的齐满花等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孙犁笔下,似同而非同,孙犁既鲜明地写了她们的纯洁和善良、勇敢和坚强,又用光亮的色泽显示了她们性格上的差异,使这些女性形象出现多姿多彩的特色。在描绘这些女性形象时,孙犁“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孙犁正是用他那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在寥寥数笔之中,就能叫一个个鲜明可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站立起来,以此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许多学者认为孙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或“革命者”,本文认为构成孙犁精神最本质部分的是乡村文化。他始终保持对乡村的浓厚依恋,保留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观上也有清晰的乡村文化色彩。当然,孙犁的文化资源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乡村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他对乡村文化也有所超越和批判。但是,总体而言,孙犁体现了乡村文化的无声浸润,是乡村文化孕育的优秀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