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23,(11):70-71
<正>本系列绘本包括《“西诺瓦”们的中国妈妈》《多瑙河畔的钢铁交响曲》《肯尼亚女火车司机的追梦之路》《义乌与东南亚丝路驼铃曲》《比雷埃夫斯港的海风》《中巴经济走廊上的追光女孩》6本,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温暖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大视角,将时代性话题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小读者,折射出共建“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潘旋 《出版广角》2019,(12):55-57
《我的青春在丝路》是一部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和芒果TV联合打造的主旋律纪录片。该片创新性地以“小视角”折射大主题,以“小人物”承载大情怀,通过讲述19位青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挥洒青春汗水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丝路精神,同时也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国家形象构建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如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片所采用的立体式精准传播模式,不仅有助于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的加速形成,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也同样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真正推动区域间互动发展的贸易网格,既牵涉历史性共同体叙事,也体现在地化过滤机制。沿线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意义建构有怎样的理解和在地化处理?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需回溯至“丝绸之路”概念。以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研究框架,对伊朗官方媒体伊通社自有英文报道以来的丝路话语文本加以分析,勾勒伊朗丝路观的研究及话语流变并寻求流变背后的当代社会意义解释。以往伊朗丝路观更多从民族身份建构出发,在纵向差异性时间轴线上形成以民族为单位的自我历史叙事。在我国“一带一路”带来的合作机遇的推促下,伊朗官媒从“丝路话语”转向“一带一路话语”,并逐渐走向以区域和地缘为书写单位的叙事格局中,将以往民族史式的时间线带入到更具统整意义的区域空间框架中。  相似文献   

4.
赵熠煊  刘华 《中国记者》2023,(2):126-128
<正>“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会新当选理事长、新华社社长傅华倡议,智库应当发挥智力平台、交流平台、传播平台作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共同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推动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5.
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联合采访行,对内依托人民日报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机制、对外依靠“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以协同组织“破圈”、以策划生产“出圈”、以矩阵传播“扩圈”,内外宣报道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亮点纷呈,有力做好全媒体传播,有效做强国际传播,为讲好丝路故事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乔婕 《出版广角》2019,(22):50-52
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丝路精神的有力传承,使和平发展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新闻媒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联通和情感维系上发挥着攻坚作用,地方报社则是“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各省市的重要“传播使者”。陕西日报作为国家一类地方新闻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形象建构、文化推广、经济联通等方面的优势,在展现丝路新形象、传播丝路新理念、探索丝路新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敖誌 《青年记者》2017,(18):56-5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三年多,作为党中央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契合了中国发展需要,更是顺应了全球合作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地区以及众多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热情参与.宣传“一带一路”,弘扬丝路精神,不仅是主流媒体必须担当的责任,也是新闻报道难得的资源富矿.  相似文献   

8.
张东锋 《新闻战线》2023,(23):39-41
深入阐释“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智慧,持续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生动故事,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重大主题之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从强化内容生产、拓宽传播手段、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三个维度,破解主流媒体跨国跨地区跨文化差异传播难题,不断提升重大主题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9.
左晨 《新闻前哨》2023,(23):16-17
本文以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一线踏访》为例,分析其中的故事化叙事表达技巧,对地方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故事化叙事注重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方主流媒体做好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芒果TV与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携手推出的《我的青春在丝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湖南广电台网合作作品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湖南广电台网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轻体量表达反映宏大主题《我的青春在丝路》是芒果TV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而制作的系列纪录片,节目共三季,在芒果TV累计播放量已超1.2亿。每集聚焦一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追寻梦想的年轻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从周边传播理论视角看,“做好文化周边传播,是做好‘一带一路’周边传播的主要内容”。①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身份的表征,做好“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节庆文化的周边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唤起丝路文化记忆、展示中国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3,(11):66-69
<正>本系列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儿童长篇小说,讲述了孙小淘、诸葛能和沙晶晶三个小学生在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库车、和田、伊犁等丝路沿线城市发生的刺激、有趣的探险寻宝故事,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将丝路沿线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遗迹、风土人情等知识巧妙融入故事中。  相似文献   

13.
吉平  刘昭 《传媒》2019,(2):67-6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新丝路题材纪录片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范畴,更多的关注当下丝路上正在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往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带一路》等纪录片,在宏观层面弘扬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微观层面上则展现了丝路沿线人民勤劳、勇敢、拼搏的人性之美,承担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丝路精神的时代使命。跟以往丝路题材纪录片相比,新丝路题材纪录片具有一种新的美学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14.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肩负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印证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沿线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5.
叶造 《东南传播》2023,(3):68-70
联合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课题,业界和学界对此已经展开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本文结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成立丝路华媒协作网,举办“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活动等对外传播实践,就协同海外华文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策略进行探讨,从实践中总结出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传播渠道的融合性等具有实操性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戚凯 《青年记者》2017,(23):58-59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带一路”提出八点要求,其中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和“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①本文从国际传播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性和遇到的挑战两方面展开思考,并结合近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中央级重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实践,讨论如何建设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7.
曲莹璞 《新闻战线》2023,(23):16-19
向世界讲好丝路故事,中国日报突出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伟力与领袖魅力,把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使命担当和天下情怀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同时,坚持创新话语表达、叙事呈现及传播形态,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使命与愿景。  相似文献   

18.
李源 《新闻前哨》2024,(3):18-19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这个关键时间窗口,讲好中国故事既面对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拟以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创新之光》赴越南报道为例,从新闻从业人员视角出发,浅析如何在国际传播视域下进一步强化记者深度全媒体能力,使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让国内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而且能基于此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  相似文献   

19.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经典、以“他者”视角融入“世界共同体”、以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助力文化行业繁荣,以文化记忆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然而“一带一路”议题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呈现出何种主题分布,其话语建构策略如何等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半岛电视台英文网为个案,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对该媒体自2014-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的154篇文字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半岛英文网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总体负面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国际关系”三个议题最受关注,但部分报道存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过于强调冲突的报道倾向阻碍了半岛英文网对于“一带一路”正面效益的客观认识。研究认为,中国媒体应当基于“和平新闻”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