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机太康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排比大量典籍文献,认真考证陆机在太康年间的事变,得出一些与目前通行观点不同的结论:陆机在太康元年被徒往寿阳,而非洛阳;太康五年陆机初次入洛;太康十年陆机仍在故乡,并未入洛求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陆机初入洛时间、初仕晋时间,以及几次入洛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翻检各种文献典籍,试对陆机入洛行迹以及初仕晋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新的看法:太康元年昊灭后。陆机被俘入洛,这是他第一次入洛;元康二年,赴太子洗马之征,是其真正入洛仕晋的开始;之前曾入洛且被杨骏辟为祭酒。未就。  相似文献   

3.
论陆机天道思想的变化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道思想是陆机思想的重要内涵,从陆机的整个思想来看,其天道思想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以入洛为界陆机的天道思想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入洛前,受东吴阴阳变异的神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神学的性质,对诗歌的写作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入洛之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和改造下,陆机的天道思想实现了玄学化的转变,对其诗歌创作及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道思想是陆机思想的重要内涵,从陆机的整个思想来看,其天道思想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以入洛为界陆机的天道思想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入洛前,受东吴阴阳变异的神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神学的性质,对诗歌的写作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人洛之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和改造下,陆机的天道思想实现了玄学化的转变,对其诗歌创作及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陆机"不能持事"的性格与强烈的事功意志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入洛之后的感物念故的题材书写中,不仅没有弱化陆文的表现力,而且构成陆文特质的重要方面。陆机奉行两汉儒家旧贯之精神,在体物观览、察时变化、应感触类上,理在物先,呈现出某种机械反应论特点,而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并不明显。陆文的情感抒发不是高扬情志,迥异于魏晋"尚尚文辞""重智术"一派。陆机是儒门从经术到文章转变的重要一环,它上承蔡邕、王粲,下开杜甫,在文的情理结构、表达方式及文辞文律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达二十则之多(《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立德"是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的最高层次,指以道德垂范后世,是士人立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伏膺儒术"的陆机,立德亦是他人生追求中的应有目标。陆机始终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并恪守"匡世难"的志向。  相似文献   

9.
陆机何时赴洛,赴洛的原因是什么?历代学者的看法似乎没有分歧。《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同入洛。”其它如臧荣绪《晋书》。以及《机、云别传》等记载大致相同,后人遂沿袭此说而不加怀疑。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亦据此排比史料。可是对此终不免有两个疑问: 一、据《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平吴后,宣布“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阵亡之家,徙于寿阳”。陆机三世为将,其父抗死,诸兄弟分领父兵。陆抗死于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四年),至天纪四年(公元二八○年)吴亡,陆机领兵已达七年之久。在吴、晋最后一场战争中,其兄陆晏、陆景皆战死,按理,陆机应徙于寿阳,为何得以“退居旧里,闭门  相似文献   

10.
翁频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4):100-104
西晋太康末年前后,基于各种原因,江东孙吴旧地士人开始大批入洛,求仕于晋,一度形成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南人集团”。这一群体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北方,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然而,仍未能最终消除来自北人的猜忌与排斥,最终,随着陆机、陆云兄弟的死难,“南人集团”烟消云散,入洛南方士人选择南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