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十分注重写作主体的文德修养,注重文风建设。叶老在《作文论》的前三章讲的就是文风问题,把“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为他的作文理论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明确地提出来。他认为,作文不仅“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且“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他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这“求诚”二字,高度概  相似文献   

2.
江和平 《江苏教育》2008,(24):18-19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学生心里怎么想,嘴中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是一种真正的真诚的写作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发挥写作的价值。“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叶圣陶语)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作文教学应当是“鱼与熊掌”兼得,高三学年的作文教学还承担着直面高考语文卷挑战的现实任务。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作文教学,在高三这一年紧紧抓住“倡导个性色彩”“重视读写沟通”“突出‘细部’剖析”这三个着力点,以促进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性。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5.
“仿”写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柄“双刃剑”,引导得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使用失策,则会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妨碍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不少中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将“仿”写教学束之高阁,唯恐学生“东施效颦”,“画虎类犬”。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什么是‘仿’写”,“‘仿’写中该‘仿’什么”,“怎样指导‘仿’写”等问题知之不多,研究不深所致。一、什么是“仿”写“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人,从出生的那天起,无论是“呀呀”学语,还是…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作文,解决好态度和习惯问题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作文的态度和习惯问题时说:“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不少中学生有两种不好的态度和习惯。一是怕作文,至少是不爱作文;一是马马虎虎,不严肃,不细心。”形成这种态度和习惯的原因,其根源实际在教师。一个学生不可能一开始接触作文就不喜欢、不认真,可能是由于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不注意引导,以至于伤害了学生写作文的自尊心。张志公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情上,教师万万不能做‘难伺候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而是要做‘园丁’。要注意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的发育成…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作文是本色的作文。吕叔湘先生对学生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去写。如果这样去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也就是没有个性了。有这样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9.
春语·秋思     
编者推荐:此文还须锦上添花:1将第二自然段修改为“‘春’尊重‘秋’”;第四自然段修改为“‘秋’也尊重‘春’”,并对其他自然段中涉及到“崇拜”“尊重”的文句作相应修改——回答“春天的浪漫和秋天的成熟”的辩证统一关系。2这是关系类话题作文,作文在解读其“关系”时,最好进一步指明其“辩证统一”的具体方面。3标题要改得实在一点,不重复话题的文字,不出现表“虚意”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难,这是教育界的共识。而业内人士则更深切地感到:作文教学尤难。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原因在哪里呢?张志公先生又指出:“……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Z1)
曹韧副主编致何郁老师的一封信何老师:您好!这两天编发您的稿件,感触很深,您的“朴素的作文思想”并不“朴素”,我以为用“新鲜”甚至用“酷”来形容都不为过。您谈到的“作文与人同步成长”、“作文姓‘我’大于‘我’”、“一切作文都是日常作文”、“研究‘前作文’关注‘后  相似文献   

12.
如何评价近几年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大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出现的一股“文言热”,表现为“超量,过难,崇古”,认为这种状况与“三个面向”的精神相违背,并提出“是搞现代化,还是搞古代化”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同志则认为,这几年的文言文教学,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基本情况是正常的、良好的”,认为“文言热”也不是什么坏事,“有了‘文言热’,就会有‘白话热’,‘作文热’。先‘热’一部分,然后全部‘热’起来,这是符合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考语文评卷将作文分为两个等级,一个是基础等级,一个是发展等级。作文中有“出彩点”就能提升到发展等级;没有“出彩点”,就会停留在基础等级。要想作文脱颖而出,作文必须有“出彩点”。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只有写出“出彩”的作文,才能刺激评阅者的眼球向大脑传递“此文达到发…  相似文献   

14.
美丽诱惑     
一位妙龄少女,左手执一台“个性消磨器”,右手拿盒药丸:“A公司推出最新产品——‘个性消磨器’。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最具有安全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消除个性’最新产品。为了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它又可分为‘言听计从’型、‘人云亦云’型、‘沉默寡言’型。相信您还在为自己孩子口口声声的‘张扬个性’而头痛吧,请不要犹豫,赶快订购。只要您把这‘个性’的‘克星’带回家,它将重塑您的孩子,让他(她)成为一个最优秀的少男(女)!机不可失,用不再来!即刻起,凡前10000名购买者,均免费赠送一盒‘个性消磨丸’。双‘消’齐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语文教师给初三同学指导中考作文,说:“‘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确定了写哪种文体,就要体现哪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成‘四不像’,不能打‘擦边球’。”“擦边球”原指乒乓球比赛中打出的凑巧从对方球桌边缘擦过的有效球,它具有“似非而是”、不易觉察的特点,在这里用来比喻文体特征模棱两可的考场作文,显得形象生动。现实生活中“打‘擦边球”’这一短语还能用来指那些略偏离中心,但不犯规的做法。像“擦边球”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滕保中 《现代教育》2014,(11):97-97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是根治当前中学生作文弊病的一剂灵丹妙药。作文的生命力就在于具有作文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既然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那么,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倡导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是诗人邓海南的针砭时弊之作。诗人有感于时尚文字的浮华与功利,高声呼唤文学的“真诚”与“审美”。文字缺乏“真诚”与“审美”的时弊,既是文坛之弊,也是学生的作文之弊。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诚’”进行了讨论——师:诗人邓海南说:“真诚是优美的第一要义”。你认为“真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1:我想“不真诚”的反面就是“真诚”。(笑)诗作第八节中说现在的文字“熟练而轻浮”。我的理解是,诗人在这里是批判玩弄文字、缺少实在的内容,即仅有形式美而无内涵美。那么,“真诚”就是它的…  相似文献   

18.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文章的语言必须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从语言中能观看“景”、识别“人”、感受“情”、领悟“意”。除此之外,文章的语言还必须讲求“文采”。记得某省语文高考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曾经说过:“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因此,作文一定要锤炼语言,使文章流光溢彩。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强调:“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严羽在《沧浪…  相似文献   

20.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希特勒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老师把它改为:“希特勒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那个同学奇怪地问:“‘两’不就是‘二’吗?”“两”和“二”字形、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